写在前面

读书,是心灵成长的捷径。但读什么书、怎么理解书中要点,依赖读者已有的知识储备,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人读同样的书有不同的效果。很多人对心理自助书籍既爱又恨,爱是因为的确能够带来认识上的领悟,恨则因为他们读完了还和以前一样。一是因为他们不理解那些改变策略背后的原理,二是因为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实施那些策略。这便是我选择分享我的读书笔记的初衷,让你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实践。

关于读书笔记分享计划,我遵循“半专业半通俗”的原则选择书籍,我会用4-8篇的长度带你领略一本书中精华,欢迎订阅。

分享书籍

简介

读一本心理自助书籍,了解作者的理论与治疗取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基本观点。

《自尊(第四版)》的作者马修·麦凯博士,是临床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焦虑和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CBT)是当代国际最流行的心理疗法,以结构化、实证性、低复发等为特点,稳坐心理咨询与治疗疗法头号交椅。所以,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大部分心理自助书籍,都是以CBT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写成的。

本书也不例外,我会运用我所掌握的CBT知识为你解读书中没写的知识。

读书笔记

第5章高清导图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ImX2UZemQviXr1wwAmTwQ 提取码: xnms


当你明白了想法的威力,那就要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打击你的自尊,让你感觉痛苦。

是因为你想了什么才让你痛苦的吗?具体的说,是因为“考试成绩低于90分,我真是个笨蛋”这样的想法让你感到低自尊吗?

看起来是的。

但这会让人非常的无助,因为你无法改变所有的想法。


这就好比,你家里出现了蚂蚁,你一只一只的抓,几乎是不可能抓净的。

但是,如果你用白糖做诱饵,就能慢慢地将蚂蚁引进陷阱之中,进而全部消灭。

同样是灭蚁,为什么设陷阱抓就比一只只抓更有效呢?

因为我们利用了蚂蚁的天性或特性——爱吃甜食。

针对特性开展工作,更容易事半功倍地获得效果。

这跟我们的想法有什么关系?

如果把蚂蚁比喻为想法,我们要知道想法的“天性”是什么,才不会淹没在海洋般的想法之中。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早就学过。说的抽象一点,就是“思维形式决定思维内容”。

我们的大脑喜欢“偷懒”,它更擅长对我们的经历进行模式化解读。

比如,你认为自己没有运动天赋,可能是某一次的体育成绩没有达标;你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可能是某一次聚会中被嘲笑;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可能是某一次母亲对你的成绩大吼大叫。

类似的过度总结非常常见,我称之为“偏见”。

偏见是人类思维的天性或局限,就像井底之蛙,只不过每只蛙能看到的天大小不一罢了。


在《第5章:认知扭曲》中,作者介绍了九种认知扭曲(见思维导图),也就是我说的偏见。

当然啦,认知扭曲肯定不止这九种,只不过书中提到的这九种,是最常见能拉低自尊的思维形式。

这九种扭曲,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发现你的扭曲。


书中提供了一种非常基础的方法,就是“三栏式”。如书中所说:当你情绪低落或是心灰意冷的时候,当你轻视自己的时候,抽时间找出纸笔。在纸上分出三列:自我陈述、扭曲想法和反驳语句


这个表格中,第一列的自我陈述相对容易找出来(但也不一定),只要你在情绪出现时,多问问自己:“我在想什么?”,基本都可以发现那个让你痛苦的想法。


第二列的扭曲想法相对难一些,因为它属于总结归纳,需要你先对这九种扭曲有一些深刻的理解。

不过,这里也有个窍门。因为每个人并不会占据全部的认知扭曲,但每个低自尊者都有几个典型或常见的认知扭曲。

感受一下你在读到某个认知扭曲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在说我啊”,那就说明这是你的主要扭曲了。


第三列最难,因为这意味着用已有的扭曲思维硬生生地创造出不一样的声音。

好比你用脏水洗衣服,还指望能把衣服洗干净一样。

所以第三列的填写,需要你先读一下后面的内容。作者非常具有先见之明,给每个认知扭曲都列出了好几个反驳语句,你可以读着感受一下,如果改变了你的心情,那就说明是有用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认知扭曲,或者我称之为偏见的思维形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低自尊者的困境在于,过于相信这个形式生成的内容了(参加上一篇读书笔记《决定自尊的原来如此常见,却又被所有人忽视》)。


这一章的内容是关键,清醒地认识这些认知扭曲既是我们改变情绪、提高自尊的起点,也是必经之路,往往,突破这一关,你的自尊就会改善很多了。

下周我分享《第6章:消除悲痛想法》和《第4章:准确的自我评价》两章,如果你想学习如何远离自我批评,不能错过哦!

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