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的遗忘特征,是对刚记住的内容在短时间内遗忘速度最快,随后遗忘速度逐渐减缓。比如刚成功背诵的内容,过了20分钟测试,就只剩下58.2%的记忆了,1小时后还剩44.2%,8.8小时后又减少到35.8%,然后遗忘速度逐渐减缓,一天后剩33.7%,2天后剩27.8%,6天后25.4%,一个月后还能保留有21.1%的记忆。最后他总结出,记忆保留量与时间呈现自然对数曲线特征。

以下就是这个曲线的直观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源:艾宾浩斯《论记忆》

一、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正确理解。

很多人看到这个曲线及相应的文字解释,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直接的认识:

比如今天我背诵了100个汉字,那根据曲线的描述,在一天即24小时后,我的记忆中还保留了33.7%的单词量,也就是还记得大约33——34个字。实际上,曲线的真正内涵并不是这样,它的真正涵义在于:

这个33.7%不是“还能想起33.7%的内容”,也不是表明你当时能想起来的量,而是“还有33.7%的记忆保留”即便此时已经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但今天经过提醒复习又恢复能背诵了。而这次“复习”需要用的时间,跟初次学习实现第一次能背诵所用的时间比,会有所减少。

也就是说,在第一天后,你需要花费时间来弥补剩余的66.3%的记忆,这个时间我们暂定为2个小时。同样,如果到了第二天,你再去唤醒全部的背诵量,你在27.8%的存量记忆的基础上,需要花费可能3个小时的时间来弥补剩余的72.2%。

如果你把记忆的周期扩大到三天以上,信息存量在大脑里不会出现急剧减少。但是,你能记忆的信息量已经在全部内容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五分之一有什么用呢?当你再次唤醒这部分信息的时候,五分之一的量能够保证你对该内容“有点印象、知道一点”,但此时已经没有整体性的记忆存量了。

以上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正确认知,很好的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过很多书,但是脑子里却很难想起书里的具体内容,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方案、理论。读完一本书,到最后留下的记忆是:我知道有这个事,但具体内容真不记得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反驳:那读很多书又有什么用?

二、对读书无用论的反驳和修正。

对这种定论,我们进行如下解释:

第一、这里我们先要澄清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目的:

  • 读小说、散文,目的是为了休闲或者陶冶情操,如果能够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就可以了。
  • 读专业书籍,目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专业功底,如果能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那是最好了。
  • 读历史、科学类书籍,目的是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度、广度,如果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内涵,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有了不同目的的分类,我们就应该在读书前明确自己的目的。不同的书籍类型,对应不同的功用。所以,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在于你自己的定位。

第二、你对读书的期望是什么?提升自己的职场技能、让自己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确实没错。但是,读书对这些期望的改善,不会是立马见效的。

我的读书观是这样的:对于读书,我认为不能太有功利性。

很多人每天都在学习,希望用学习改变命运,但坚持了很长时间,物质生活上、待遇工资上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为啥呀?因为你学的不对。读书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人的认知,你要改善你的底层逻辑思维。

不要做井底之蛙,你要深度觉察,挖掘自己所有的内在资源。学到的认知必须实践,调整你自己这个人,把所有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那我们总是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可能我的说法会让你失望:“什么都没有得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是没有用的。如果你理解不了字面意外的意思,有这一个学习的心意,不如多去赚点钱。看得多了,经历多了,有些道理自然就懂了。

当然,学习让我们失去了愤怒、纠结、狭隘、挑剔、指责、悲观和沮丧,失去了肤浅、短视,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学习的真谛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质,而是为了灵魂,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的,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增加炫耀的资本,而是让自己去掉层层的桎梏。——以上内容摘自我发布的微头条。

以上是触及到认知深层次的东西,但也是职场上会让人脱颖而出的独特气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学者。但是我们发现,身居高位的职场人士,他们最大的特质就是思想与众不同、观点新颖独立。而这些,都是读书和阅历带来的好处。

对人思想的改观和提升,是读书对人气质内化的最重要体现。我看到的比较经典的说法:

我们的知识积累是幂次增长,开始积累的过程很慢也很艰难,但当我们积累得足够多知识的时,知识就会指数型增长。因为,我们每看的一本书都不会白看,每一本书都算数。当我们学到的知识越多,我们懂得的道理和方法就越多,情绪起伏就越小,我们就越趋向平静,同时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会在我们成长路上为我们指导。


三、回到主题,学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何把专业类书籍进行分类阅读,以便节约时间和发挥功用?

既然知道了遗忘的规律,我们在读书时,应该有不同的做法了。这里,我们不讨论那些休闲类的读书,我们讨论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专业类书籍,不断提升职场的专业能力。

  • 对于专业类的书籍,如果读书的目的是直接应用于手头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资料”,我们要细读、读透。

很多人找到书中可用的部分后,复制后稍作加工,应用到方案中去。如果做方案时间比较着急,这没问题。但是,这只是读书的第一个层次。如果你不知道内容的前因后果及逻辑关系,读书的收益也就仅限于对方案的补充和完善。

方案做完了,收工,提交给上级。此时,如果你不再关心书中的内容,那这次阅读对你的提升基本没有,因为你已经遗忘了大部分内容。

根据曲线的遗忘规律,如果你把方案提交后,然后找专门的时间细读这本书,把应用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作者的思考方式读明白,掌握了书中的前后“故事线”,我们就能在短时间内不断的去重新唤醒这些记忆。这就打破了遗忘的时间趋势,在大脑中固化了这些知识。

  • 对于专业的书籍,如果读书是为了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可以在读懂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而阅读这类书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等到要用的时候,你可以知道在哪。

这类书,一般是工具类书籍,比如管理制度流程大全、标准操作规程,我们在工作中不会经常用到。而如果下很大功夫去研究书里的内容,在长时间用不到后,记忆量逐步减退,反而不会有什么好效果。所以,这类书籍我的建议是:先看懂,知道表达了那些内容。然后,等到工作需要用的时候,你可以清楚的知道有这本书,书里介绍了你需要的东西,你能随手翻到,那就可以了。

根据曲线的遗忘规律,这些内容你可以将书的框架残存在记忆里。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去唤醒这些记忆,那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 对于与专业相关的深度、高阶知识书籍,如果你学习的目的是增加认知的层次,我们要读懂其逻辑背后的东西,构建系统化思维。

所谓系统化思维即:能够将一系列零散的问题进行有序整理,并以全面的、整体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阅读深度类的书籍,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不可能将书中所有的内容全部一次性读懂。这个时候,我们要带着“批判性思考”去读一本书,这包括思维过程中的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而这种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循环前篇记忆的过程,同时在过程中加入了思考。

四、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对于读书方法,可谓千人千样。但是,成熟的方法总是有借鉴意义。

1、降低遗忘速度,读书笔记是实用的办法。

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在于,在初级阶段,你可以把书中好的思想、观点写下来。在读完一本书或阶段性内容后,可以对照笔记,反复琢磨这些内容,将记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收获。

在中级阶段,你可以把你对书中内容的思考、感悟写下来。而在写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你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反复回忆,大大降低了对内容的遗忘速度。

2、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读书进入高级阶段。

无论笔记做的多么详实,内容都已经被切割和碎片化。思考最大的敌人是复杂,思考最大的障碍是混乱。这就是我们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但是知识还是零散不成体系的原因。

大脑的本质是以关键词概念、以相互关联与综合的方式进行思考。而思维导图正是迎合了这种思考方式。

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

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他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

3、建立记忆网,打破遗忘规律,避免边读边忘。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在讲课、做学术问答时,经常旁征博引,对各类理论、史实信手拈来。后来,方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做读书卡片的习惯。通过做读书卡片,帮他的记忆形成了一张立体的网,他说:

一个新的材料掉进去,立刻就被这张网锁住,成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你的这张网大且厚,自然产生的联想和提示就会让你接受新信息相对容易;反之,你的网又薄又小,基础不够厚重,那记忆就比较困难。所谓天才超群的记忆力,秘密不过如此。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读了一本书,对书中的观点非常认同,同时觉得解开了自己的思想空白区间,当时很兴奋,但不久就不知道“扔”到什么角落去了。过一段时间再去读这本书,常常感到很陌生,好像从来没读过一样,什么内容都忘了。这里的问题并不是记忆不好,而是缺乏一个好的读书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立体的、可网住新知识的记忆之网。

记忆之网不仅是一张张读书卡片,也是一种边读边想的思考习惯,通过不断重复、构建零散信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网。通常,以某个相对稳定的问题关怀为圆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所有跟这个问题相关的阅读都吸附到这个雪球上,也就像那张网“网”住新信息新材料新知识了,而不会发生“水土流失”。

网式读书法,是一种锁住知识和思想的好方法。我们的读书、学习经常采用“点式记忆”,也就是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记忆,点与点之间没有联系,很容易就忘了。还有些人采用“线式记忆”,靠构造某种单向的因果线性关系去记忆,但知识往往不是线性关联的,而是非线性的耦合相关,线式记忆很容就“断”了。网式记忆可以很好地结合思维导图的缺陷性,构建自己能锁住新知识的记忆之网,形成知识、材料和理论的深度有机勾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