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由我来为你解读《思维导图》这本书,我将用20分钟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用好思维导图,改变生活方式

放暑假了,最让妈妈头痛的是孩子这四十多天要怎么安排。让他做个假期计划吧,磨磨蹭蹭五六天。 好不容易拿出来一个计划,结果一看,错误百出,看得人头疼。

暂不说他会不会照着这上面写的来做,就是写得也乱七八糟,完全让人看不懂,问他,他也说不清楚。少不得批评教育一番,或者还极有可能发生争执。

用我的方式来教他,列条陈,一二三四五,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全部写清楚。他却说,看都不想看,感觉每天就是一模一样,枯燥无味。

听了这些话,当时很难过,我也不愿意把生活过成一二三四五,可是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后来,我接触了思维导图,发现,还真可以把这种简单计划以漂亮的文字和图像做出来,既有逻辑,又看得赏心悦目。



那么,《思维导图》这本书究竟是什么呢?

英国东尼.博赞和巴佐.博赞告诉我们思维导图自从二十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就被人们称之为“终极思维工具”。它用简单科学的方法最大可能激发了我们大脑无限的潜力,并且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来,让我们用短而有效的方式合理的解决问题。

第一个重点是,激发大脑无限的潜力



刚才说了全书的重点,下面,我们来说第一个重点,激发大脑无限的潜力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曾经有个老师,他上课第一天,就在黑板上点了个点,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都很奇怪,是个粉笔点的点呀,怎么这么简单都要问。是不是有其它意思,也没人敢回答。

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随口说了一句,是太阳。同学都幸灾乐祸的都等着他被老师批评。

没想到,老师肯定的点了点头,很欣赏的说,你说的对。还有呢?又有同学轻轻开口,像苹果。对,老师也非常肯定。

这时候,整个课堂就热闹起来,每个同学都抢着说,“足球”“一个人“”鼻子“”汽车”……..说啥的都有,老师全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气氛非常热烈,那堂课也成了学生永生难忘的一课。



我们的思维就像一片树叶的脉络,或是一棵蒲公英,一棵充满枝丫的树。所有的思维都会顺着这些纹路向外延伸,你想到的有多少,那些枝丫便有多丰富。

很多时候,既定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将我们打造成条条框框里的标准造型。可谁都知道,这世界没有二片树叶是一样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和思维。而思维导图恰恰就是将这种能力不加限制的发挥到极致,添加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

第二个重点是,思维导图的基本应用

一般我们记不住大段的文字,但对简短的词语和图像都会有印象。思维导图便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让我们加深记忆,最大化的发掘通过简短文字带来的想象力。

我们可以把思维导图想象成一棵树,把我们主要的目的想象成树干。比如说,假期就是树干,那么孩子的补习,兴趣班,读书,旅游等便是一根根的树枝,再下来,补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就是树枝下面更小的分支,然后再细分。

用图像,用颜色加以标注,这样,看起来便一目了然。孩子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图片颜色来做,增加了兴趣同时也安排好自己的假期生活,这是多美妙的一件事啊。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给我们提升记忆,在创造性思维中给予我们帮助,还可以提升我们做一件事的兴趣。在决策、笔记、自我分析、演讲、会议、经营管理中,都会用到思维导图。

可以说,用好思维导图,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丰富。



第三个重点是,思维导图的未来

未来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思维导图也可以通过电脑来处理,方便且高效。

总之,人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有无数种可能,思维导图也一样,以人的思想为根本,但却更为精简的还原了创作者的最初想象,能让你用最快的速度打开记忆。

思维导图作为一个高效率的思维工具在现代社会应用广泛,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了每个人潜在的能量,将发散思维和有效笔记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展示我们个人或团队能力,让我们做任何事都事倍功半。用好思维导图,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