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证书的思维导图学习者,前后也在其他平台发表过十几篇文章。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会经历,其实,学习思维导图没有那么难,但是真的需要学习伙伴。
机缘巧合,发现自己的一项特长
2年前,当思维导图还没有那么热的时候,我就已经会一点儿皮毛了,还曾经用不成熟的理论给大家上了堂微信课——《用思维导图聊聊幼儿数学启蒙》。
温蒂,二胎、双胞胎妈妈、复旦、思维训练、乐高、阅读、育儿。此文为本人在今日头条发表的第35篇文章。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后来当我发现原来讲授思维导图的课是很有市场的时候,我还挺惊讶,这个都能开课啊?那我去学一学怎么教。结果一番学习下来,有失望、有惊喜。惊喜在于这真的是全职妈妈的致富之路啊,花钱考个什么讲师证,拍张艺术照就可以开讲啦!失望在于,其实很多微信课程的内容浮于表面,甚至有些误人子弟,很多学友也因为缺乏交流和动力,慢慢赶不上学习的进度,最后不了了之。
儿童思维训练的阶梯建议
而我呢,却越发的觉得这个工具的核心正是被我们称之为“学霸”的人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习思维导图的目的不是为了画得漂亮,而是培养自己高效的思维模式,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度,也通过这种图文结合的笔记方式,让自己的大脑更活跃。
赶鸭子上架,开始在分享中成长
没有证书的菜鸟,即使你满腹经纶也是没有号召力的不是,所以我们就自娱自乐吧。我在朋友圈里振臂一呼,来,一起学导图吧,于是哗啦啦聚集了几十个好友,大家准备一起抱团自学成才。我呢,也第一次尝试,怎么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朋友们。我稀稀拉拉给大家分享了5次课,因为拖延症,只写了2篇文:《人脑的思考过程,大脑的功能》,教大家如何将文字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重新处理,变成更利于自己消化的图文信息,如下面两图所示:
大家看到这段文字会是怎样的体会呢?换成下图呢?
看着这样的笔记,大家是不是觉得更轻松一些呢,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其实这就是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核心要素:信息提取能力和重构能力,以及将其图像化的能力。
举一反三,笔记术原来都是相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接触到了《视觉笔记》和《方格笔记本》,于是又花了点功夫去研究了一下这些所谓的笔记术和高效学习法。还用这些笔记术做了一些微信课的笔记跟大家分享。
其实所有的这些个工具,无论它们长成什么样,核心都是一样的:用高度凝练的关键信息,通过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实现高效沟通的目的。
在这2年里,我已经开始习惯用这些笔记术和工具去记录笔记和思考问题,用更有逻辑和结构的(金字塔原理)方式写作和表达,再写下了几百张笔记和导图后,突然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其实,用写写画画把学习变得有趣一些,不是也挺好的么?
破茧成蝶,开始我的系列分享
在我折腾的过程中,和我一起搞微信课堂的小伙伴急了,“你好好弄弄你的讲义,开个课啊,好多同学都喜欢你的笔记!”
于是乎,去年这个时候,我被赶鸭子上架,在很小的范围内做了几次公开课和深度课的分享。在经历了几次小范围的试教之后,我和小伙伴们对思维导图也有了新的感悟,特别是有几位教师朋友,把思维导图带回课堂,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位特别收集了孩子的一些真实反馈发给我。
这是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给孩子们讲古诗《望庐山瀑布》
这是孩子们的反馈和作品
看着孩子们的这些作品和反馈,无疑让我备受鼓舞,所以才有了今年上半年的系列文章。在此特别感谢群里的各位老师提供了这些素材。
怎么样,看了这些,你是否也有冲动也想加入思维导图的学习队伍中来呢?
我也还在整理和构思在头条里的思维导图系列文章该怎么写,也期待你的关注和留言哦!对了,据说安卓版的头条用户是可以给我发私信的,有什么想偷偷告诉我的,也可以给我传点小纸条哦!
往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