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刘润”公众号,和130万读者一起洞察商业本质,欢迎订阅)
前段时间参访了一家公司,纯米科技,我非常喜欢的公司。喜欢他们的产品。
2016年小米有一款电饭煲,首次开售47秒卖光,让我很惊艳。就是他们做的。
这让我有一个强烈感受:
我今天所看到的纯米,或者说我今天看到的厨电行业,是一群具有工程思维的人,在重新理解手艺。
我们来聊聊。
— 1 —
手艺人坚守的工匠精神
纯米科技的创始人杨华分享了一个故事,他们2014年开始做电饭煲时,那时国内非常流行去日本买电饭煲。
研究之后他发现,中国电饭煲和日本差了近2代,于是他带团队去日本学习取经。
但日本不教中国人如何设计和制造,这都是有专利的。
中国的工程师只能效仿,却始终不得要领。这让杨华深刻认识到,做锅可能不难,但做一口好锅,一口漂亮、聪明、精致、耐用又很酷的锅却很难。
做锅也是有壁垒的。
怎么办呢,还是只能去日本请专家。最后,请来了日本压力IH电饭煲之父内藤毅,全球最牛的电饭煲专家。
请他来做纯米电饭煲的结构负责人,埋头苦干两年,才终于做出了一口锅。
这口锅就是2016年推出的米家压力IH电饭煲,47秒卖光。得了很多奖。
这口锅的很多核心科技,互联网基因、电磁加热技术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技术语言来解释。
但是,这口锅的内胆厚度,是3毫米。为什么是3毫米?
不知道。
你问技术人员,为什么内胆是3毫米?
不知道。
日本专家就是这么教的。日本人发明的电饭煲,就是3毫米,反正3毫米肯定是最好的。至于为什么3毫米最好?不知道。
听到这儿,我不禁感到特别熟悉。
熟悉这类“问答”方式。它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对话中。
为什么生完孩子要坐月子?不知道。反正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做的。没错的,肯定不会错。
为什么正月里不能理发?不知道。反正一直是这么做的,一直到2月2龙抬头才能去理发。
过去我们对很多事情,形成了口口相传的经验主义。
就像日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仙人,叫煮饭仙人。村嶋孟。
因为煮饭好吃而有名。
他说:“煮得不好吃的叫做白饭,还不错的叫做米饭,而最好吃的则称为银饭。”
怎么做出银饭呢?
简单来说,有六大要素:人、米、水,这是原料;淘、煮、蒸,这是技法。
比如,他用手触摸米,就能感知到米的品质如何。淘米时,巧妙地用指尖的力道,让每粒米相互碰撞。
还有,煮饭的火候控制非常关键。先小火煮十分钟,然后大火煮十分钟,煮完用微火蒸饭20分钟,看到冒出白色热气,马上关火,再焖10分钟。
为了煮出一碗好吃的米饭,他已经潜心研究了50多年。
每天他只做几大锅饭,如果你想吃到他煮的饭,得至少提前一两个月预约。
他煮的饭,是真的很贵,他煮米饭的手艺,也是真的厉害。
这几年,煮饭仙人被邀请来中国做饭,他怎么做呢?
不用电饭煲,而是用原始方式,砖瓦炉煲饭。
他要自己生火、架炉灶,还把自己的两口宝贝锅一起带到中国,并且灶台这些用具,主办方都要按照老仙人的要求准备。
(截图来自于网络)
万事俱备,老仙人按照他煮饭的固定流程开始制作。
最后煮出来的那顿饭,我相信一定特别好吃。
这是手艺人的工匠精神,死磕细节,坚守传承。
但是,煮饭仙人真的知道为什么那顿饭煮的好吃吗?
他靠过去一点一点的试验、手艺积累下来。
从经验主义的层面,他自己是知道的。
那,从原理的层面呢?背后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 2 —
工程师创新的工匠精神
我们重新来想想,做饭,为什么有的人做的好吃,有的人做的不好吃呢?
火候是最难拿捏的。
用传统的手艺人语言去解释它,叫“火候”;
用工程师的语言去解释它,叫“温度曲线”,或者叫“控温”。
烹饪的过程是什么?
理性来说,就是通过控制温度的手法,然后用能量去改变食材的化学性质的过程。
温度不同,糖会融化,会焦化。烧出来的菜颜色和口感不同,也是因为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理解了“控温”之后,你会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来思考煮饭这件事。
首先能不能改变基础设施,把控火改为控温?
然后再往前走一步,我们能不能以度为单位来控温?
20度、30度、50度、90度、120度...
做到以度为单位精确控温之后,能不能把不同时间点控在不同的温度?
这样,我们释放了能量附加在食物上的各种可能性。整个改写了煮饭的流程。
这是工程师的工匠精神,精确研究,改变范式。
越巨大的改变,越是改变了它的基本范式,这叫“范式改变”。
当你理解煮饭这件事的本质,从手艺转变为控温,把每个步骤流程精确化,就容易创新。
我家有一个tokit多功能料理机,前些天我用它做了道“黄豆焖猪手”。
(如图是我在家用料理机制作的“黄豆焖猪手”)
我能说实话吗?真的是太好吃了!
它的做法是什么呢?
不仅是视频教学,它会说:
请倒入800克猪手,1200克水,请按下开始键,它就开始烹饪。30分钟。30分钟之后,它会响起来,说,请加入40克糖。加完之后,自动转动。然后过段时间再提示说,打开盖子煮15分钟收汁。
这道菜我做过两次,口味一模一样。
按照这个流程做菜,我心里特别安定,完全不需要考验我的手艺。
因为它把“手艺”这个东西解码了。
这个炒菜机器人,不仅控温,还控重。控温解决了油八成热的问题。
在电磁炉、料理机这些产品上,有重量的传感器,能以克为精确度测量,这又解决了精盐少许的问题。
曾经这些知识都是隐性的知识,藏在厨师的经验里,手艺人的经验里,是无法复制的。
而工程师的工匠精神,把“精盐少许、油八成热”数字化,把“手艺”解码了。
今天的小家电行业,已经在用一套新的逻辑去理解行业。做到控温和控重量,之后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基于这两个核心能力,慢慢衍化出来。
因为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等,改变范式,把手艺变成了工程。
— 3 —
重新理解“手艺”这件事
过去,在我们的祖先眼里,世界上的动物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
地上跑的和我们交往很多,我们很熟悉。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我们只有向往的份儿。
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一直在探索。
看见鸟能在天上飞,于是都想去学鸟,像鸟一样自己飞行。
怎么做呢?
在身上装翅膀。
就这么简单。
有关于飞人、鸟人、机械鸟的记载很多,达芬奇更是发明了一种机械鸟,还画了图纸,写了本书《论鸟的飞行》。
这是一种手艺的精神。靠模仿。打磨。
今天我们知道这种模仿不靠谱,但当时的人并不理解,他们不理解鸟之所以能上天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理性地研究飞行。
直到有一天,他们理解了一个东西,叫“空气动力学”。
乔治·凯利爵士发现,鸟的翅膀不只是提供动力,还提供升力,而升力来自于空气在不同形状的翼面流过时产生的压力不同。
他开创了空气动力学,指出人类飞行器不应该单纯模仿鸟的飞行动作,而要用不同装置分别实现动力和升力。
这为飞机的发明指出了正确道路。
他的理论正确,但他本人并没有实现成功飞行。
后来,莱特兄弟成功实现了飞行的梦想。自带动力的载人飞行。
他们说:“我们设计飞机的时候,完全是采用凯利爵士提出的非常精确的计算方法进行设计计算的”。
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凯利“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当然,莱特兄弟也不止于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还将内燃机装上了飞机,同时解决升力、动力和控制的问题,才最终成功。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找到正确的本质的底层逻辑。
明白了空气动力学之后,人类终于上天了。
这时,和鸟已经不一样了。
所以,理解和不理解,或者说从手艺和从工程层面去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莱特兄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了解控制的原理,去专门发明控制的机械,而不是模仿鸟。
手艺和工程的区别,其实是一个范式的转变。
煮饭仙人到中国来做饭,要把整套工具带过来。为什么?
因为他记得的是手艺,记得的是在特定环境之下的流程,未必真的明白背后更底层的逻辑。
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很好,死磕细节,非常值得尊敬。
但“仙人”二字,包裹了太多神秘色彩,对手艺过度神化了。
手艺可以百年传承,却很难复制。
而工程是要先理解更本质的逻辑,然后不断地研究它,做到精确,去创新一个行业。
不痴迷于过去经验主义积累出来的方法论,对手艺“祛魅”。对经验主义“祛魅”。
然后重新理解,探究背后更本质的原理和底层逻辑。
把经验主义变成科学。
最后的话
过去炼剑,好的铸剑师想炼成神剑,在最后时刻真的必须献上鲜血甚至生命吗?
干将莫邪造剑的故事,真的需要人跳进铸剑炉吗?
这背后一定有更本质的原因。
卓克老师在《科技参考》得到课程里说:
这种说法最早是《吴越春秋》里记录的铸剑师干将造剑的故事。当时,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费了老劲,铁却一直不熔化,眼看着铸剑的工期就要到了,妻子莫邪根据“神物之化,须人而成”的理论,纵身跳入铸剑炉,然后这份铁就铸成了干将和莫邪两把宝剑。
如果按照这个传说的内容看,有部分倒是符合工艺原理的。因为在战国初期,古人的窑炉还达不到熔化铁的1300-1500℃的高温。
不过,在这个传说里,莫邪跳入炉中明显是为了降低熔点,但实际上,这么做没法降低熔点。古代铸剑,也是在追求这个碳含量。在锻造结束之后,还有一个“渗碳”的步骤。但渗碳需要很久一段时间,不是一个人的血滴一些就能改变铁的特性的。
这些传说大都有神化性质。
世界是有规律在运行的。
文艺复兴,把中世纪以“神”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关乎科学、哲学、民主和法治,开启了现代世界。
这两次思想解放,去除神秘主义,启蒙理性主义。
随着今天科学的突破和发展,把科学的精神加入更多的行业,找到万物背后的逻辑,仿佛进入了再一次的理性启蒙。
我们开始对更多的事情“祛魅”了。
毕竟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未来可期。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关注“刘润”公众号。
类似的干货、精华文章,我们每天都在更新。
过往我们已经发布了1500篇关于商业、管理、职场、个人成长的原创文章。
在这里,我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你整理、讲述职场管理技巧,为你分析、洞察商业规律。
同时,对往期精彩文章,我们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了梳理,总共800万字,1500篇文章。
关注“刘润”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精华”,就可以一键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