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扰?
读过的书总是记不住,看完就忘。
需要用到书中的知识时,却发现想不起来是在哪本书里看过相关的知识。
读过很多素材,写作时,却发现仍然找不到素材,或者不知如何运用素材。
如此,那么你读过的书就没有知识生产力。
山口周说:即便我们读了很多书,吸收了大量的、优质的信息,如果不能将所获取的这些东西配合知识生产力而活用,也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知识变现的人来说,不但要多读书,还要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为个人带来持续增值,实现终身成长,这样读书才会更有意义。
最近读了《阅读变现》,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将读过的书、学习过的知识化为核心竞争力。
《阅读变现》的作者山口周毕业于哲学、美术史系,毕业后进入外资咨询公司工作,之后不但在商业领域出版多本著作,还在培训机构当讲师授课。
他走上了一条和专业完全不相关的道路,却能够跨领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有一套“高效阅读法则”,和完善的知识增值体系。
同样阅读量的人,为何人和人之间的知识生产力仍然有很大差别呢?区别就在于“读后”。
在《阅读变现》这本书中,作者山口周和我们分享了关于如何阅读、以及如何在读后将知识打造成个人知识IP。里面介绍的方法和技能非常实用,不管你是个人创业者、自媒体创业者还是职场商务人士,都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整本书节奏分明,逻辑清晰,接下来我从以下3个方面给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
- 阅读与工作相联系的六大原则
- 读什么书对自己有用
- 如何通过读书打造自己的知识IP
阅读与工作相联系的六大原则
本书开篇就是这六大原则,对于读书困难,又想要读书摄取知识的我来说,一读就被深深吸引了,仿佛干枯许久的树根被置入土壤,拼命地吸收营养。
我以前是这样看待读书的:
读书就是要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把这本书读完,才算读了一本书。
读书的数量很重要,读书少就不好意思说自己今年读书了。
一本书不读完,就不读另外一本书。
但是读过这六大原则后,我的读书观念被重新塑造了,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把阅读与工作相联系的六大原则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只有摆正读书观念,才能把读书这件事做好。
当然,对于把读书当做消遣的人来说,只享受读书本身就好。
原则1:为收获成果而必须阅读的两种书
一个人如果想要提高可持续的、高级知识生产力,那么就应该读两种书:商务类书籍和通识类书籍。
我对这两种书的理解是:
商务类书籍是指为你打造基础的专业书籍。比如你从事市场营销,那么商务类书籍就是关于营销、沟通类书籍。你从事会计,你要阅读的商务类书籍就是财务、会计类、金融类书籍。
商务类书籍需要反复阅读领域内的名著,吃透几本名著就足够用了,甚至不需要记笔记。
通识类书籍是帮助商务人士塑造个性的书。如果一个人只掌握了商务类书籍,却没有其他优于其他人的资本,也很难产生知识生产力。
通识类书籍需要随心所欲地大量广泛阅读书籍,并且需要记读书笔记。
总结就是:商务类书籍“狭窄深奥”,通识类书籍“宽泛浅显”,前者代表了深度,后者代表宽度,这二者需要双管齐下,才能为我们打造“某一个人特性的知识成果”,也就是个人IP。
原则2:一本书,读两成就够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帕累托法则”呢?这个法则是由意大利的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的,所以冠上了他的名字。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内,80%的结果是从整体的20%之中产生的”。
对于阅读书籍也是一样,从一本书中所得到的80%的知识,其实都来自于全书20%的内容。所以,想要高效地阅读并收获知识,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我们如何找出书中这20%的精华部分。
原则3:把读书想象成投资
很多人觉得一本书没有读完,以后就不读了,或者“选读”“跳读”,这样太浪费书了。作者山口周认为,在对工作毫无帮助的书上投入珍贵的时间,这不是更加浪费吗?
我们试着转变一下心态,把读书当成一种投资行为,最大的成本投入就是我们的时间。如果我们付出有限的时间和金钱,从书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这就是最大化的回馈。
反之如果觉得一本书没有读完就浪费,不管喜不喜欢非要继续读完,这样想的人,其实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稀有资源——时间。
我本人就是这样的观念,觉得花钱买书不读完太浪费,现在我会试着从中找到平衡点,用最少的时间,把一本书读出更有效的价值。
原则4: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
人的大脑就像一起,它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读书时就不要依赖记忆。因为只依赖头脑中的记忆去进行知识生产,你的输出能力会变得非常孱弱。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学校司法考试前,用了很短的时间把整本书都倒背如流,不管是在学校期间“保送北大”,还是他工作后的知识储备和主持能力,他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普通人没有撒贝宁那么好的大脑该怎么办呢?作者建议,最好的办法是制作自己的信息“鱼笼”,书中的信息就是鱼,电子笔记就是鱼笼。
把信息放入鱼笼,我们就不用事无巨细地记到脑子里,可以放心遗忘。
原则5:读5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遍
作为个人消遣,一个人大量读书是好事,但是对于知识生产的人来说,大量读书并不一定会有效果,原因很简单,读过一边肯定会忘记。这也验证了很多人说的,读了很多书,却记不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谈吐之间也不像是读过很多书的人。
如何让读书更有价值呢?作者建议我们采用T字型读书法:宽泛阅读多个领域的书籍,然后深挖一本好书去精读。
原则6:减少读书中的“闲置时间”
这个原则里,作者建议“同时阅读10本以上的书”,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运转率,提高运转率的关键就是减少“闲置(停滞)时间”。
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读3本书,但又好像对哪一本都提不起兴趣读,这样一来,你难得的闲散时间,却没有兴致花在读书上了。
如果你读到一半的书有20本,你在这20本里找到适合当下心情读的书,肯定比3本高多了,“哪本都不想读”的时间就会减少,那么减少“闲置时间”就比较有效。
读什么书对自己有用
上面我们提到想要提高知识生产力必须要读的两种书:商务类书籍和通识类书籍。
这世界上各种书籍那么多,每本书都有它的意义,但是我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读都拿来读,一辈子也读不完所有的书。
那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书。
在《阅读变现》中,作者提出: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什么时期应该获取一些什么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
20多岁的人很难有30岁职场人的观念立场,所以,人生的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书,
作者在2年阅读了经营学相关的200本书后,才发现,只需要阅读其中10~20%的书,就能获得90%的效果。
为此,作者又邀请了80余位从事咨询工作的友人,共推荐了400多本“读一读大有帮助”的书籍,作者又从中挑选了有10人以上共同推荐的书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推荐,做成了商务书曼陀罗。
并列出了不同年龄段人士应该阅读哪些书,比如20~30岁应该从曼陀罗中心开始阅读。30~40岁的人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观念立场,就需要阅读曼陀罗的“基本”。
至于“商务书籍曼陀罗”都有哪些书目,作者在书中最后全部都列出来了,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必读书目。
通识类书籍必读书目作者列出了7个类别,分别为:
- 1.哲学(近·现代思想)
- 2.历史(世界史·日本史)
- 3.心理学(认知·社会·教育)
- 4.医学·生物学·脑科学
- 5.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
- 6.生物学
- 7.文化人类学
PS:由于作者是日本人,所以在历史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国家的中国史。
在选择通识类书籍时,不用刻意定目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能读得下去的就好。比起是否有用,以是否有趣作为评判标准更加重要。
如何把读过的书打造成个人知识IP?
①.做自己的制作人:“做乘法”思维
初读到“做自己的制作人”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有点不太懂,但是作者用浅显的例子告诉我们:所谓制作,就是“做乘法”思维。
- 设计x电脑=苹果公司
- 发源自美国的摇滚舞曲x英伦风装束=披头士
- 男性衣物的布料x女性服装=香奈儿
这题我会,延伸思考一下,这不就和我们所说的个人IP、个人商业品牌是一个逻辑吗?
比如男主播x化妆品=李佳琦,我希望未来制作的我是:全职妈妈x写作变现=我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确定用什么乘以什么,别人也不一定能给出精准的建议,构成“乘法”的两大主干,还是要以本人“感到有趣”的想法为前提才行,也就是个人定位。
②.把知识点抽象化
将知识与工作成果相关联的最好办法就是把知识点“抽象化”,所谓抽象化,就是舍弃细枝末节,提炼精华,总结出一个“简单来说就是xx”的结论。
当看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设把它运用到工作或生活当中,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具体要如何的行动。
一个人只会读书,并不能产生成果,能将读的书进行抽象化,进行总结和运用,才能产生知识生产力。
③.打造一个“忘了也没关系的机制”
前面提到,想要解决读书忘记内容的问题,就是制作一个信息“鱼笼”,打造一个“忘了也没关系的机制”,读书笔记可以让我们放心遗忘。
选择手写读书笔记还是电子读书笔记呢?作者建议我们用电子读书笔记,这一点我也深深认同,因为手写笔记虽然很有仪式感,但是耗费时间,没有检索功能,不能划分主题标签。
电子笔记就不一样了,读书笔记APP中,我用的是幕布和印象笔记,二者功能都非常不错,幕布可以导出思维导图,印象笔记具备检索功能,功能都很强大,看自己适合哪一种。
结语
这篇书评写的篇幅较长,但是《阅读变现》这本书真的非常接地气,又干货十足,方法能立即落地实操,非常适合想开始阅读,以及想做读书笔记的人看。
这本书重点突出的是“阅读”,至于“变现”,有点吸引眼球,书中并没有更多的变现实操,但是我认为,如果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践,我们最终会收获“变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