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直很优秀的学姐”,每周2篇成长美文,一起努力向上生长,一起努力变优秀。
上周我在某平台发布的文章,虽然阅读量还不错,但也收到了很多不好的评价:
这样的文章也发出来?说了一大堆,都看不懂到底是在说什么?这文章逻辑不通啊,前因不搭后果的,还敢发出来?
说实话,我很伤心,怎么说也是耗费了好几个小时才写出来的,就算写得很烂,也不用这么说我吧?
痛定思痛,我开始研究那些阅读量和评价都很高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都拥有以下的特点:
- 你只要看了开头,就会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
- 一个问题分析得很全面,基本没有漏掉的部分;
- 文章组织框架明确,给人一种很系统的感觉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在《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中,给出了回答。
什么是思维力?
思维力是指系统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兼顾监察、调整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用一个简答的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刚入新公司的你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番。终于,领导通知要布置"大任务"了:给公司采购桌椅。你大拍胸脯地保证,一定完成任务。然而当你着手准备去采购时,却傻眼了!应该买多少套桌椅呢?材质上有什么需求吗?多高,多宽什么颜色,需要买可调高度的吗?什么时候要呢?预算是多少呢?可以网上采购?还是得去家具城买?
这些细节问题当时都没有想起来和领导沟通啊!领导那么忙,现在再过去问又怕领导质疑我的能力,连这点事都办不好,以后怎么办"大事"?好纠结啊!
遇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缺乏思维力,不懂得分析而后行,做事没有框架,不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让你抓挠的问题。
那么,真正提升我们的思维力,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吗?
答案是:有。那就是培养"系统思维",能够全面,有效的提升我们的思维力。
问题来了,什么是系统思维?为什么说系统思维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力?
这里先抛出答案:系统思维就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 "框架"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系统,即使是体积小的原子,也包含了电子和原子核。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 系统思维就是通过选择,改善或者构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讲,就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例如,当我们涉及到营销时,会很自然地使用4P理论中涉及的4个方面(产品,价格,渠道,推广)来分析、解决问题。
想要全面提升思维力,书中介绍了以下的4个方面,帮助我们学习:
01 发现问题
什么是问题?总的来说,问题是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因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是根本不知道现实是什么,也可以是目标是什么,还可以是不知道差距是怎么产生的,或者是产生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有那么多原因,有办法可以将这些原因都整理清楚吗?
有,《思维力》一书中介绍了4个方法,帮助我们将问题做好总结归类。
方法一:准确地描述问题。
假设你新加入一家公司,负责人事部门中负责招聘的岗位,老板交代给你的第一个任务是:公司现在员工的流动率高 ,请你出具一个解决方案,你会怎么做?
又假设,你是某公司的售后服务经理,刚上班就收到客户投诉,你的员工小陈的服务态度差,要你作出解释,你又会怎么办?
大家发现了没?以上例子在描述一个问题时,用的词语是"高""差"这样的形容词?
但是这些形容词并不能精确地表达一个问题的具体情况,严重程度,对于解决问题更是毫无益处。
因此,使用数字,有例子和清晰地描述一个问题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回到上面的例子:关于流动率高,比例高达多少?是30%还是高达50%?有时间范围限定吗?是1年的流动率还是近3年的流动率?老板说的高流动率,到底多少才为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分析问题,甚至解释问题前就得清楚的。
方法二: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就拿职场人经常面临的出差任务来说,要考虑事情特别多,绝对不是拎包上车那么简单,尤其是跟着上司出差,提前要做的准备更多。
为了尽快确认清楚这类任务式的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5W2H”的框架来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且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在5分钟内全部确认完毕。
- 为什么要你去?(why)
- 该项目的情况以及你过去主要做什么?(what)
- 具体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结束?(when)
- 项目的具体地址去了住哪里?(where)
- 都有哪些人在项目上?有人一起去北京吗?(who)
- 去上海可允许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哪些?(how)
- 有多少预算可以用?(how much)
方法三:探究问题的本质。
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并不会自动摆在你面前,它们会以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者是无关的干扰信息等形式出现。
而要避免被这些偏差所迷惑,需要我们使用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
五问法是指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探究其根本原因。当然只要问到了没有可问的时候,解决办法就有了,这时候就不用非得问5个为什么。
例如:解决员工上班用QQ闲聊的问题
方法四: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我问你一个问题:冰的熔点是多少摄氏度?
你会回答:0℃。
我们都学习初中物理,但是,0℃这个答案有2个前提:一个是冰100%不含杂质的纯冰,二是在标准大气压下。
但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会经常性的忽略了它隐含的因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不是所有冰的熔点都是0℃。那有什么用呢?假如黑龙江省冬天的高速公路结冰了,做法是派人去铲冰吗?绝对不是,是撒盐,为什么?因为饱和食盐水的熔点低于-20℃,只要温度高于-20℃,撒了盐的高速公路就会解冻,看,这就是用途。
02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有3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工具,一个是框架,一个是找重点。
首先说工具。
简单来讲就是思考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由东尼·博赞(Tony Buzan)开发的思维导图和全球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推广使用的逻辑树,以及建立过程中需要满足的MECE原则。
然后是构建框架。
有一段时间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想写一篇文章,隐隐约约有一些想法,但是非常散乱,虽然自己知道肯定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却不知道如何组织和完善。于是我的大脑开始原地打转,目光开始呆滞,想七想八。
后来学习"构建框架"后,情况就好多了。
构建框架的方法有2个,分别是自下而上提炼框架和自上而下寻找框架。
第一:
自下而上提炼框架有几个详细的步骤,帮助我们快速构建。
我们以“2年赚到100万”为例。
Step 1 罗列要点,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赚钱之道。你可以在一张A4纸上写出来,也可以使用各种思维导图工具,列出各种方法。
Step 2 连线归类,将赚钱之道收敛归类。怎么将这些方法归类呢?有没有什么标准或规则?主要有2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a、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推导出一般的思考方式。目前为止,我们能够进行的归纳推理有且只有3种形式,分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归纳,整体和部分归纳以及同类事物归纳。
b、演绎推理是经典的3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一般使用"问题/现状-原因-对策"这个演绎推理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Step 3 构建框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框架图,将我们的思考结果显现出来。比如二维矩阵:
Step 4 检查框架。
这时框架已经是大致成型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对它做最后的检查,检查它是否符合MECE原则。
做MECE检查时,不能遗漏任何一点,框架图的每一层每一组都要分别做检查,确保每一个因素都没有争论。
第二:
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相对比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更有利于初学者模仿和学习。
自上而下选用框架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框架,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但可以快速上手,在实际工作上,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那么,自上而下又有那么步骤呢?
Step 01 :选择框架。
快速选择一个合适的框架,是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第1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掌握step01的关键就是平时多积累常用的框架,并熟悉每种框架的应用场景,一旦需要时就可以快速调出合适的框架。
常用的框架有:
- What-Why-How(黄金圈法则)
- 二维矩阵
- PDCA
- PEST
- SWOT
- … …
当然,如果当前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框架可用,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个专属的框架。但总体上需要满足基础的要求:问题/现状 – 原因 – 解决。
Step 02 :分解问题。
按照第一步构建的框架,一层一层,从左到右一次进行分解。
Step 03 :多维思考。
我们都知道,任何理论模型和框架结构都有其局限,清楚所选择的框架的优劣,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必要的改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具体怎么改善框架,使之更加符合实际的问题呢?
(1):换位思考
要做到换位思考不容易,但是可以一点一点的练习,一步一步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2):逆向思考
有些时候,顺着逻辑顺序进行思考会进入思考的死胡同,这个时候倒过来思考,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发生在顶级奢侈品牌香奈儿的故事。在销售不好的时间,香奈儿选择的措施就是加价30%。结果一举动深化了其顶级奢侈品牌的印象,销售逆势上涨。
(3):零基思考
零基思考就是抛开已有的任何限制或已知的结论,从原点出发,从零全新开始的一种思考方式。
例如:如何提高手机销售量这个问题。抛开4P营销理论,从零开始思考提升销售量的办法,比如改进现有的手机生产技术,调整销售目标等等。
Step 04 :检查框架。
这里仍然是利用MECE原则来进行检查。具体的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2种构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结合一起使用的,很难做严格的区分。
最后是:找到重点。
构建完框架后,并不是直接就按照框架内容直接执行。这是因为每一个存在的问题,都会面临着时间不够,人手不足和资金有限的情况。
这时,我们需要排列优先级,合理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80/20法则。
80/20法则是指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站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就可以控制全局。
简单来讲,面面俱到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的80%的发展。
如何运用80/20法则呢?
(1) 充分运用80/20思想。
想要养成80/20的思维习惯,你必须不断自问:20%凭借什么因素能产生80%的影响力?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是你知道的答案,要多用时间好好领悟,多用时间体验和验证。
(2) 多多采用80/20 分析方法。
既然没有任何一种活动不受80/ 20法则法则的影响,那么在日常那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多采用80 /20分析方法。
找出造成某种状况或导致80%产出的关键的20%原因或投入,并针对这20%加以改善提升。
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了80%的啤酒,那么这部分人是啤酒制造商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尽可能争取到这20%的人购买啤酒,最好能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啤酒消费。
03 解决问题。
发现了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构建了相应的框架后,就到了解决问题的部分了。
解决问题同样有2个关键的因素:首先是高效执行,其次是检查调整。
如何做到高效执行和检查调整呢?
高效执行的关键是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以及掌握执行计划的有效工作方法。
下面我们用"过危桥"为例,展示如何高效筛选出合适的方案。
假设你乘坐一辆载满40人的长途大巴,从深圳去上海途中要经过高速江西段的一座桥。因为前两天地震导致桥墩松动,目前该桥被列为危桥,只能容纳载重8吨的车辆通过。而长途大巴自重(扣除所载人员和行李的重量)为8.01吨,你会怎么做呢?
- 在分析问题阶段,我们构建了逻辑树框架,并在明晰关键环节运用80/20法则排除了非关键的工作内容后 ,初步形成了以下的方案:
-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工作方案制定合理可行的执行计划。具体来说,明确各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when),并制定活动的负责人(who),当然还要列出活动执行所需的工具/方法(how)和预算(how much)。于是有了以下的可执行的具体活动:
在执行计划的方面,关键是是否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针对"过危桥"的案例,按照计划执行的关键是及时公布所有人的工作进展,以及每日回顾和每日总结,一旦发生执行偏差立即说明偏差原因和提出纠偏措施。再按照计划执行,监控和调整,形成一个个PDCA循环。
总结:
思维力是系统地思考问题,有序的分析问题以及高效解决问题。通过构建系统思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思维力,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01 发现问题。根据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准确,清晰地描述一个问题,为第二步的分析问题提供基础。
02 分析问题。以逻辑顺序为原则,构建出逻辑框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框架进行改善,全方位的分析一个问题。同时,按照80/20法则,选定最重要的20%因子,并着重精力,协调资源解决这20%。
03 解决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当发现有偏差时,及时说明原因和做出调整,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