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一个人80%的烦恼源于没钱,这话足够扎心,但最近更让不少人扎心的则是煎饼摊大妈月入3W的新闻。
原来那位看起来生活品质粗糙,毫不起眼的大妈竟然比我工资还高出数倍,不少人调侃准备辞职去卖煎饼,也有不少人愈发焦虑,想要一夜暴富。
关于挣钱,我一直认为的“真理”就是能力越高拥有的财富就越多。这个观念有错吗?目前来看,我认为它还算正确,但离真相还存在一些距离。
《认知突围》里蔡老师讲了一个名词,叫做“门槛”。
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工作都是有门槛的,即使看起来相对简单的扫地,擦桌子也是有门槛的,至少它需要你行动自如。但这样的门槛达到的人数过多,自然它的劳动价值量就偏低。
因此,想要提高我们的劳动价值,比起长时间的努力打磨,提高自己门槛便是一个捷径。
而我们熟知的斜杠青年,本质上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2-
如今,人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想要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实现财务自由,理想确实很美好,但现实依旧骨感。
我认识一位朋友,声称自己是斜杠青年,他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有作家、职场专家、情感专家、摄影达人、PPT达人、职业规划师、时间管理践行者、旅游策划师。
每次看他这样介绍自己我都觉得不自在。关于写作,他只是刚刚开始,50W字都没有写到;摄影达人也就是喜欢用手机拍照,基本停留在景好照片才能好的阶段;PPT的水平就更不想提了,就是会套用几个模板,上次安排他制作的PPT成了整个大会吐槽的对象。
这位朋友把“斜杠”一次看到太简单,对斜杠青年的认知还存在偏差。我们经常会把兴趣当成斜杠的表现,其实两者相差甚远。
真正的斜杠青年指的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标签变现,获得一定的收益。
古典老师在专栏里讲过一个关于摄影的例子,一场线下活动都安排专业的摄影人员,可能大家觉得你有相机,应该会拍照,于是就请你帮忙。
但这还不算斜杠,等到哪天有线下活动需要拍照,组织方特意邀请你去参加并支付一定报酬时,你才算真的摄影达人。
金钱的衡量似乎有些功利,但却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价值。
标签那么多,没什么含金量,又有什么用呢?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一定要有一条主旋律,与其皆有涉猎,不如精于一门。
不要让兴趣成为你成长的绊脚石,更不要落入“兴趣”的深渊。
我相信因为兴趣的广泛让你见到了更多领域的新鲜事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因为你的兴趣过于广泛,导致你很难养成一项特别突出的技能。
-3-
我们经常说自己焦虑,即便是那些月入十万的人依旧对生活感到恐惧,担心出现变故,于是拼命存钱希望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确实,存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我们因为金钱所带来的焦虑,但还是没能从本质上解决收入结构不合理的事实。
一个只靠工资生活的人,一旦工作稍有变动,如果再没有点积蓄,生活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斜杠青年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同时拥有至少2份以上的收入,即使某一块收入出现意外,另外一份收入也会保障自己基本的生活不受影响。
如果你还在因为金钱而焦虑,想想看是不是自己的收入结构太过单一造成的呢?
上周末,参加行动派的线下活动,见到了男神彭小六。小六哥就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毕业于一所普普通通的三本院校,本职工作是程序员,为了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开始画思维导图,不到2年,成为简书一哥,出版了2本书,而且都很畅销。
我们经常说好的组合会产生1+1>2的效果,而斜杠青年,我觉得就是0.5+0.5>1的投入。编码、思维导图、阅读写作,这些领域小六哥都很厉害,但还不处在顶尖的位置。
可是,既会拆书、又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简单易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小六哥就是一位佼佼者。这里面的每一项技能,从赚钱的角度上来理解,本质上都是一个门槛。
当这些不同的门槛叠加以后便会形成一个大的门槛,这时候,市场供给便是急速减少,我们个人的单位劳动价值自然会水涨船高。
赚钱靠能力不假,但是如何通过自己核心的能力去赚钱便可以用提高门槛的方式快速构建。
回过头再去想,“门槛”这个名词很难理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认知其实就是一点就透的事情,可正因为受个人经验、所处环境、认识水平的限制,很多道理我们自己很难去参悟。
这时候,阅读、适当体验,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便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方法。
有时候,成功是有捷径的,而这样的捷径,靠得不是你够不够努力,只是认知水平的高低,对事情本质思考的透彻程度。
文:用时间酿酒
没太多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倒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