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
看完一本书不久后就忘记了书的内容?
想写读书笔记或书评无从下手?
想分享给身边的人可总说不到重点?
……
本来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结果变得更焦虑。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打开了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希望能从书中获得答案。
01沉浸式学习VS观光式学习
书中举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假如我们去上海旅游,观光式旅游是什么呢?就是你跟着一个旅行团:
第一天,东方明珠。
第二天,城隍庙。
第三天,野生动物园。
第四天,回家。
而沉浸式旅游是什么样的呢?是你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下来,待上两个月:
每天早上看看上海大妈们怎么跳舞。
他们早餐吃什么?换着花样把早餐都吃个遍。
上海人怎么跟别人在路边上吵架。
为什么上海的垃圾分类最近这么火热?
观光式学习的特点是打卡,沉浸式学习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回头看看自己的阅读方式,可以窥见自己更像观光式的把书读完了,因此啥也记不住。那如何避免观光世的阅读呢?答案就是讲书。
把自己当成是老师,每本书都自带使命,用心找出这本书的意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书中最有价值的点是什么?并把它分享给别人,那你在看书的时候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进入心流状态。
除此之外,讲书的好处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学习吧。
02 如何让阅读更有效,走出阅读舒适区
普通人如何讲书呢,这是我的第二个困惑,如何才能讲到点子上?避免泛泛而谈呢?
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筛选,第二是过滤,第三是选择。这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这三个问题是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铭记于心的。每读一本书,都要带着问题阅读,读完自己回答,把自己说服了,再讲给更多的人听。这种方式,就避免观光式阅读。
讲书听起来简单,需要哪几种能力呢?
03 讲书的5种必备能力
老师提到的5种能力在我看来不仅是讲书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这些应当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底层能力。
第一、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人看书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又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论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弥足珍贵,大脑是懒惰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且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各种内容把你的时间占的满满的,让你无暇思考。提升逻辑思考能力尤其重要,推荐阅读《思辨与立场》。
第二、大局观
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之后不要只看书里的细枝末节,比如说名言。而是要一步一步的分析这本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他的使命是什么?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假设?又是怎么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这个结构,我们读书就会非常的省力。
第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有三个,一是简洁,二是幽默,三是说服力。语言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简洁是说一个人能够准确概括一件事情的能力,三句话能讲清楚,就不要用一个小时来讲。幽默是说讲话尽量有趣,如果没办法幽默也不要刻意幽默。说服力可以通过看优秀的电影,学习优秀的表达方式,阅读优秀的作品来提高。
第四、同理心
你讲的东西在别人身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你知道对方关心什么呢?就是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一方面呢,要给观众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不要只为观众而失去自我。
第五、爱
带着一个将然的心态去讲书,不要介意眼下的得失。用一种“将然”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人的发展,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不要抱怨自己讲的书没人听,或者自己讲的书让别人觉得很糟糕,而要找到自己的市场,慢慢讲,坚持讲,讲着讲着,你会发现听众出现了。
眼下的不足只是暂时的,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越来越棒。以上就是关于我的困惑的解答,希望对你有价值。明天我们讲如何搭建理解力的池子,如何解构一本书,如何组织一个讲稿?如何绘制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