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夏天夜晚,和妹妹相守于屏幕旁,沉迷于《千与千寻》描绘的奇幻世界。年少不懂《千与千寻》,多是看热闹、看欢喜。今年夏天再次重温《千与千寻》,才发现背后藏着的一些隐喻。

宫崎骏创作《千与千寻》时只有一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怎样好好地生活在这现实中。但在我看来,它更像一部成人童话,用超现实的手法,用一层层美好的糖衣包裹住成长主题。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成年人,历经风霜的洗礼,剥开那层层糖衣,仿佛窥见自个当初在职场打拼的模样。

一、没有一成不变的身份,只有不断变迁的舒适区

片头中,千寻是个被父母呵护有加的小女孩,无精打采地坐在车里,无法割舍已熟悉的环境。对于她来说,最大的烦恼是收到了人生的第一束离别之花。

不情愿地跟随父母穿过幽静的隧道,面对未知的环境哀求父母回去。当父母被变成猪后,无助的千寻被告知必须找汤婆婆给一份工作。孤独无助如她,因害怕而无法站立,被迫走出舒适区。

这像极了刚毕业进入职场的我们。背后是安逸的象牙塔,生活中有父母的打点、学习中有老师的指导。但进入职场,面对的是不熟悉的环境、未知的挑战,不管自己是否情愿,都被时间推向另一个陌生的区域,需踏出原有的舒适区

舒适区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Noel Tichy提出的。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拉伸区)和恐慌区(困难区)。

舒适区三圈理论

舒适区:在此区域,每天都和自己熟悉的人事打交道,做自己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事情,会很舒适。

学习区(拉伸区):有不熟悉的事物存在,但不至于完全陌生。有一定的挑战,会感到轻微不适。

恐慌区(困难区):此区域远远超出人的能力和认知。人会感到焦虑、恐慌、不堪重负。

人天生渴望舒适,在舒适区会感到放松、稳定、安全、可控,但一味贪图舒适区的安逸,会让我们成为“巨婴”。就像电影中的坊宝宝,被汤婆婆小心翼翼地保护在房间里,不得与外界接触。身体巨大,但心智如小孩,甚至担心外出会被感染细菌。

但世间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千寻面对未知的环境,努力克服害怕踏上了救父母的道路。坊宝宝被钱婆婆变成了小老鼠,终于走出了保护自个房间。

从巨婴到独立

职场上,每天做熟悉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的确会很舒适。但日复一日,并没有获得时间的复利式成长。我们只是扮演着一个螺丝钉的作用,每天的成长微乎其微,慢慢活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这让我想到了职场初期的自己,从事的编辑工作并不需要什么能力,只需像机器一般复制、粘贴文字,简单的“搬运工作”让自己麻木。如果一直从事简单的编辑工作,在职场上将毫无竞争力,如何从事高阶一点的工作?我了解到文案一职,从招聘信息中了解到其要求的核心技能,并逐步展开学习。最终,我从网络编辑进阶为文案工作,薪水也水涨船高。

二、带有目标去行动,不断拓展舒适区

被推着走出舒适区的千寻,伴随她的是恐惧、无助,因害怕而无法站立,因恐惧而整宿失眠。但她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救父母。

即使心中一千个不愿意,千寻还是勇敢地找汤婆婆给自己一个工作。作为新人,被安排给又脏又臭的腐朽神沐浴,而被其他员工看笑话。即使弱小如千寻,她只能硬着头皮上,最终意外得到了解救父母关键物品“河神丸子”。

被迫接受棘手的工作

有目标指引的行动,能进一步拓展舒适区。当我们有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对自己踏出舒适区才有激励作用。

职场生涯就是一场打破固有舒适区的过程,需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但不主张不拿地图就上路。娜里跑在《用一年时间重生》中提及大家的职业困惑,比如选哪家公司、该不该跳槽,她指出了核心关键:很多职业上困惑,往往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是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任何一条道路都可以通向罗马,重要的是“罗马”,而不是去罗马的“路”。活得明白,知道目的地,但不纠结路径;活得糊涂,纠结于路径,却不知去哪里。职场上推崇的职业路径规划,就是给自己定一个中长期目标,以高效地指引职场人前行。

大家可以在年初时制作一个愿景板,将自己对职场、生活的愿望、期待和目标拼贴出来。以图文、思维导图等形式将想要的生活可视化、具象化。它会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些方向上的指引,帮你找回初心。它就像一个视觉的梦想清单,成为你一年的行动指南针。

三、学会分解目标,循序渐进地拉伸舒适区

起初的千寻活脱一个掌上明珠:家里的独生女,独享父母的宠爱,在城市里读书,父母开着奥迪车。

误入神明世界,爸妈变成了猪,被一堆神秘黑影包围,千金女孩突然要思考如何保命、如何救出父母的问题。她一下从舒适区踏入恐慌区,整个人都不好了,情绪也跟着崩溃了

但是白龙告诉她,要先去找锅炉爷爷帮忙,找一份工作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再去思考如何救出父母,千寻这才平静下来。

被汤婆婆嫌弃为爱哭、爱撒娇的千寻,知道自己能力的有限。她没有成天想马上拯救父母,而是专注完成当下的任务。跟着小玲姐姐学习打扫卫生,熟悉周边环境;被汤婆婆安排棘手任务,却和大家帮腐朽神拔掉了身上的“刺”;大家无力对付的无脸男,千寻却勇敢地直面......

千寻从惊慌失措到跌跌撞撞,从弱小娇气到被迫成长,从孤立无援到结交善缘。千寻从当初简单的搬运工作都做不好,到出色完成油屋重要接待工作,获得了汤婆婆的认可。

以结果为导向

这像极了刚入职场的我们,即使简单的工作也还是会出错误,甚至被领导嫌弃被同事笑话。但只要一点一滴去积累经验,总有一天会迎来大家的欣赏。

拓展舒适区,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用力过猛容易让我们进入恐慌区,被焦虑、恐惧所笼罩。

粉丝曾在微博上问蔡澜如何走出舒适区,蔡澜反问:为何要走出舒适区?粉丝说大家不都这么说吗?蔡澜回:把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人性是追求舒适的,一味强调跳出舒适,人就会觉得格外辛苦。与其和过往的舒适区一刀两断,不如在原有基础上慢慢拉伸,把舒适区不断扩大。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舒适探出的触角,新生的根须,在新养分的滋养下拓展舒适区的范围。

比如你是个不经常健身的小白,却让你挑战马拉松,无疑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巨大挑战。但如果你先尝试做肌肉拉伸,从500米跑程开始练习,并不断加大难度,最终马拉松比赛不再是老大难。

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曾两次夺冠马拉松比赛。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获胜秘诀: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以外终点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现实中很多人兴致冲冲地给自己定下一些目标,但因为目标太大、太难而放弃,三分钟热情消失后,再次回到起点。像山田本一一样,学会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坚持、易完成的小任务,才能相对舒适地获得成功。

每个人的职场经历,就是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在不断突破和拓展舒适区的过程。千寻让我们看到了职场人蜕变的过程,虽然过程不乏辛苦,但不忘初心咬牙前行,前方总有一些美好在等待我们。就像北野武说的那句话: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