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到日更好难好难,要保持日更就要每天进行输出,有输出还得要有输入,而且每天的输入不一定能达到输出,比如近几天在看《飘》,所谓的世界名著,篇幅极长,一章可能只是在说一件往事,当然如果真的穷极思虑,也能勉强写出来一点,可那又有什么意义。每天要保持至少1h的输入,输出可能也要1h,锻炼身体后洗澡30分钟,这还是对我这么一个没有什么社交的单身宅男来说,真是越成长越能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回归到这本书,不同于马斯洛需求的五种层次,作者把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分为食物、性、庇护所与好奇心,在其书中,好奇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又将好奇心划分为两类:消遣性好奇心与认识性好奇心,前者的形象好像是婴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但在得手后又很快就跑开了;后者可以理解为科研人士的好奇心,更深入地去探寻知识,对一个问题会追根究底,。

关于好奇心的原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能激发长久好奇心的探索奥秘,以谜题与奥秘为例,前者总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后者却能给人以不断遐想,作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文章中出现了一道绿光,这道光给人了无限想象,一个意象在不同的场景中总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另一个是好奇心的两个障碍,一个是过分自信,一个是妄自菲薄,我理解成不要自负、自大也不要自卑,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精神,或者说平常心。

最后是保持好奇心的七种方法,其中的“质疑你的汤匙”很有意思,我们对于无聊的事情总抱着一种打发时间的心态(尽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做得好不好也就那样了,而作者以为,当你觉得一个东西很无赖、没有意思的时候,你继续看下去,4分钟、8分钟、16分钟,直到你觉得它不再无赖了。作者以鸡蛋为例,一个人在麦当劳打工时,每天要打400个鸡蛋,思考它们如何因为凝固而变熟,甚至把眼前的鸡蛋想象成蛋白质在与“热量勇士”战斗;有时,这些鸡蛋会让她想到魏玛时期德国的鸡蛋价格,有时,她会从鸡蛋联想到道德问题。从我的理解出发,以汤匙为例,我如果一直盯着看,我能想到什么?汤匙的外形为什么这么设计?这玩意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以前好像没有这么小的汤匙,瓢倒是早就出现了,但现在在中国也普遍存在,那到底是历史不需要这东西,还是那时候这类方便性的小玩意因为工业问题导致无法普及,只能在皇宫贵族内才有使用,就像越王勾践墓(还是楚王墓)出土的一个透明玻璃杯,公元前几百年就出现了,也是知道二次工业革命后才普及,等等问题。但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达到这种如痴如醉的好奇心状态,每一种方法都是提供了一个大方向,如何细细操作就看个人理解了,现在的快速社会好像没有这么多心思呢,我选择保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