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前一阵儿,在网上看到一个孩子吐槽每天看书的痛苦:
书本像砖头辣么厚,内容像星星辣么多,范围像宇宙辣么大,而且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一边看,一边忘……
边学边忘、边看边忘,每个孩子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会在学习后立即开始。
根据遗忘曲线显示,前一天记住的信息,第二天在记忆中只能留下约三分之一,第三天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节奏是先快后慢的。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听完一个演讲20分钟后,大部分人会忘掉演讲内容的47%,75天之后会忘掉75%的内容。
但,做笔记并且经常回顾笔记的孩子,会记住内容的80%左右。
研究人员还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记笔记会带来如此大的不同:
因为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大脑会把听到的信息过滤、筛选和组织,这个重组的过程,就是加强记忆的过程。
记笔记的好处实在很多:
- 它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 我们的大脑是有惰性的,做笔记会迫使我们主动思考,从而减少大脑“自动怠慢”的机会;
- 帮助我们储备素材,不管是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相关的问题,都能迅速从笔记本中找到;
- 长期坚持,会形成一种习惯,可以培养帮助我们培养逻辑思维、归纳整理能力等。
之前,我在美国和澳洲交流的时候,发现国外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重视做笔记。每次去教室旁听课,都能看到他们带着大大厚厚的笔记本,上课时一边听讲一边刷刷地记笔记。
相比而言,咱们国内孩子对这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可能也因为如此,脱颖而出的学霸们,几乎都是做笔记的高手。在他们擅长的笔记中,有一种类型尤为突出,以前专门介绍过:错题本。
咱们板牙科考营一个8岁的孩子,在陨石课后做的笔记,是不是也很赞。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种记笔记的系统方法——康奈尔笔记法+KWL笔记法,有效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录、回顾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康奈尔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法(Cornell Notes),由康奈尔大学Walter Pauk博士在1974年发明,通过将笔记空间进行功能分隔,来提高记笔记的效率。
将笔记本分为两栏:主栏(右侧)和副栏(左侧),主栏宽度约为副栏的2倍,页面下方留出5-6行左右的区域,做总结栏。
它不仅仅是单纯教孩子如何做课堂笔记,更是提供给孩子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能帮助孩子培养从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思考(Reflect)-复习(Review)的一系列学习习惯,又被称为5R笔记法(还有一个别称:学霸专用笔记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记录(Record):在听课过程中,在主栏内尽量多记录有意义的内容。
- 简化(Reduce):及早将内容总结概括,言简意赅地写在副栏中。
- 背诵(Recite):把主栏遮住,只看副栏中的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叙述讲过或读过的内容。
- 思考(Reflect):将随感、思考、体会等内容,写在下面的总结栏处。
- 复习(Review):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
知乎网友CINDY.Y的这几张图,可以让大家1分钟就get这种笔记法的精髓:
这种笔记法将记录、复习、思考、自测集于一体,不仅可以使笔记系统化,而且还能通过关键词的提示,让孩子将知识串联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地效果。
iTopbook还专门制作了康奈尔笔记法的短视频,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一看:
https://v.qq.com/x/page/c082813dwq6.html
KWL笔记法
KWL是一种非常流行,适合低龄儿童的记笔记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情境下,帮助孩子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地理解记忆书中的内容。
KWL分别指知道(Know)、疑问(Wonder)和学习(Learn),从而将笔记本的页面分为三个部分,并将每个部分做好标记:
在第一栏“Know”(我所知道的)中,引导孩子们回顾已学的知识。如,关于一个主题,已经知道了哪些事情、掌握了哪些知识,记录下来。
第二栏“Want”(我想知道的)中,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在上一栏中,对相关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或是再深挖一些内容,也可以是对已有的信息提出质疑。
第三栏“Learned”(我学到了什么),则是逐一解决第二栏中的问题,总结并反思的过程。
当孩子们在记录时,可以查看第2栏中的问题,看看这些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也可以继续添加新的问题,继续学习。
也可以看看第一栏中填写的所知道知识,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需要修改及更正。
其实整个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掌握部分知识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新知识的闭环。
重要小提示
- 最好是手写
2014年,帕姆穆勒和丹尼奥本海默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
在一个实验中,他们让学生们观看一场TED讲座,边看边记录。学生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手写记录,一组使用笔记本电脑记录。
最后,针对讲座的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概念性问题两个方面。
- 在事实性问题方面,两组学生的表现没有明显的差别。
- 但在概念性问题上,手写组的得分要远远超过电脑组。
实验人员对照了学生的记录与讲座的原稿,发现学生用电脑做记录时,大多是直接复制讲座的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而手写组在记录时,会同时对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导致了在概念性问题的理解上,两组学生出现了巨大的差别。
虽然,电子产品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孩子在做笔记时,还是为他准备一个手写笔记本吧。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时,一个漂亮的笔记本,哪怕一个贴心的细节,都可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爱上记笔记。
哦,顺便透漏一个小秘密,因为深知记笔记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偷偷”设计板牙科考营专属的“自然笔记本”。从前期调研到设计样本,前前后后近一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讨论和修改,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等着我们的惊喜吧。
2、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
在记课堂笔记或是读书笔记时,可以用绘图法将知识点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方法与思维导图有些相似,都是通过更形象生动的方式,把比较枯燥难学的知识,用更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记笔记的过程,就演变成一个从输入(聆听、阅读)——归纳——视觉化的过程。
- 输入:读书、听课或听讲座时,接收到的重要内容。
- 归纳:从中提炼、整理出核心主题。
- 视觉化:如何用图像+文字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内容。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处理语言和抽象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处理图像、绘画、音乐及形象思维。
经常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记笔记,将会促进孩子全脑思维能力的开发。
对了,大家不用纠结孩子的画画水平如何,把想法表达清楚即可。
3、定期复习和回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而且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所以,最佳的复习时间是24小时内,最多不要超过两天。
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对复习时间点的确定给出了建议: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根据以上时间周期,定期进行复习和回顾,才能将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笔记本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记笔记看起来简单,里面的学问其实不少,期望今天的分享会给大家一点助力和帮助。
不过,话说回来,掌握记笔记的技巧总是容易的,难的是让孩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而这项习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背后代表的是孩子懂得反思、擅长复盘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是他们学富五车、无所不知的知识储备,还是出色的计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亦或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
往往,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面,而不是学霸身上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三者的均衡组合。
而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同时汇聚了书写的知识、记笔记的技巧和反思复盘的思维模式。
假以时日,慢慢就拉开了孩子之间的差距。
参考资料:
1、http://lsc.cornell.edu/wp-content/uploads/2016/10/Cornell-NoteTaking-System.pdf
2、https://www.wikihow.com/Take-Cornell-Notes
3、https://www.umfk.edu/learning-center/studying-tips/notes/
4、知乎网及百度百科
5、《美国少年学霸:超级笔记》,接力出版社
川妈说说
我常常说自己,真正的努力开始于大学本科。
那个时候知道为什么,也知道怎么去努力了。除了常规的学习之外,课余时间几乎全被阅读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杂志、报纸占满了。
看了很多根本记不住,就开始记读书笔记,一本一本接着一本。后来辗转北京,都没舍得扔掉,带来了整整一箱的读书笔记。
再后来,看文献不用手写笔记,用Excel代替,总找不回以前那个认真、深刻的感觉。以前是边想边写,其中有信息整理、理解、再组合的过程,而用电子设备,更多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缺少了真正消化吸收的过程。
所以,现在无论去哪,我都会带个笔记本,随手记下所看所思所想;也会给小川带本,写文字也行,画画也行,希望能慢慢养成他记笔记的习惯。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 、澳洲,目前坐标北京,知名母婴自媒体“mom看世界”的创始人。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来源:mom看世界(ID:xyzm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