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沐谈学习(二)
小沐如约而来给大家分享思维导图的实践操作啦,不知道大家在过去的在一周的时间内有没有自己尝试过去使用思维导图呢?其实呢,在小沐看来思维导图并不是多难掌握的工具,当然大师们也许可以洋洋洒洒地写出长篇大论的使用说明与技巧,但其实只要能够帮助到自己更直观的认知和记忆问题便足够了,不需要将其复杂化。
一张描述思维导图益处的思维导图
那么,涉及具体的实践,我们从看思维导图讲起。首先,我们要明确思维导图中所蕴含的主要要素,概括来说的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核心主题、发散的枝干结构以及枝干上的内容。当我们看到一张思维导图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核心主题,核心主题代表着整张图涉及的主体内容,由于思维导图与我们的发散思维是相一致的,首先看核心主题有助于我们迅速地掌握发散思维的起点,便于之后循着枝干结构进一步了解图中的内容;在了解核心主题之后,我们要对图中的枝干结构做一个细致的认知与分析。一般来说,思维导图的枝干结构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主干和支干,这之间的差异往往以粗细来划分,越细节的支干在图上显得越纤细。此外,不同的主干部分往往表示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板块内容,这之间的差异,则往往可以用颜色来展现。分析明白了导图的发散结构之后,这张导图便可以说是已经掌握了十之八九了。最后循着枝干结构逐步了解每个分支上的内容即可完成对整张导图的阅读。
下面,小沐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还记得上周小沐贴出来的关于物理中“运动和力”内容板块的思维导图么?
我们拿到这张图,首先就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这张导图的主体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中“运动和力”知识点,以此作为发散的起点。那么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数个步骤,即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枝干表示的“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总结升华”三个部分。然后每个部分内呢又各自有着对应的小版块,如“总结升华”又被细分为“学习误区”和“知能提升”。大家是不是发现思维导图的益处了呢?通过层层的剖析,我们可以将一个相对模糊的主体内容具体到一个个问题之上,通过图上为我们提供的结构较好地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会看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尝试着自己来绘图了。思维导图呢可以手绘也有专门的软件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绘制,但小沐推荐开始的时候我们尽量还是手绘,正如东尼·博赞先生在推荐学习者时说的那样——从长久来看,手绘更利于记忆。因此,我们只要准备好纸和笔就可以开始啦!(这里小沐要提一句,如果要起到最好的效果,丰富的色彩和图像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记忆的,但考虑到我们平日学习中实际操作的便捷性,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黑白或是彩色)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大概可以分为四步:第一,画中心主题;第二,对主题进行分类绘制主干。这一步很重要,一定要想清楚我们要做一张什么功能的导图,以此确定分类的逻辑是什么。比如上面的那张物理学“运动和力”的思维导图,实际上是根据学习的步骤板块进行大类区分的,因为它的功能是指导学习知识点的整体过成。我们在学习时做同样板块的笔记时就可以不必那么宏观,而直接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将“运动和力”分成“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二力平衡”等数个类别,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记忆这个知识点里的具体内容。
绘制思维导图时明确整个思维导图的逻辑结构很重要
第三,画从主干中延伸出来的枝干,注意枝干一定要细于主干,里面的内容也一定要被包括在主干的内容之中。第四,对整张图进行美化与加工,这一步呢不是必须的,不过有时候适度的美化会对我们进行学习与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之前提到的色彩,比如适当地绘制一些插图。完成上述步骤之后,你的思维导图就新鲜出炉啦!不过呢,小沐还有几个细节要提醒一下大家:第一,要注意各个枝干的线条尽量连贯并互相不要交叉,不然在读图时会混淆我们的思维。第二,每个支点上的内容一定要精简,小沐的建议是能用词就不用句,能用一句就绝不用两句!第三,如果用彩色的话呢,每个主干之后的枝干以及相关的插图一定要保持色彩的一致,这也是为了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对内容进行归类。以上就是小沐为大家总结的思维导图实践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其实也并不复杂,不是么?怎么样,要不要赶紧去找个知识点做一张图试一试呢?
本篇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的《思维导图伴你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