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小朋友们、家长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绘本森林——思维导图与绘本精读课程。
这节课主要根大家分享一些思维导图的方法以及绘本阅读相关的技巧与知识。
什么是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是通过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过程。
-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
- 思维导图主要是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 思维导图是基于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能发挥人脑整体功能。
说了这么多,可能对思维导图的定义还是没弄懂,那到底什么是思维导图呢?
通俗的来讲,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它能将枯燥的信息,变成易于理解的图画,帮助孩子快速理清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巩固所学知识,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有哪些作用?
思维导图具体到学科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
- 语文学科上,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预习课文、背诵诗词、阅读分析、以及语言表达。
- 数学学科上,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公式和定理,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养成巩固、自省、提升的闭环学习方法。
- 英语学科上,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科学高效识记单词,掌握最基础的语言规则,建立不断完善的语法地图。
当然,在其他学科上,思维导图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在这里我就不跟大家一一细说。
实践证明,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之后,孩子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将迅速提升。所以,说它是孩子的一项必备技能,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思维导图具体是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的呢?
认识常见的八种思维导图
圆圈图-Circle Maps
圆圈图-Circle Maps
主要用来定义,可以定义一件事,也可以用来定义一个人。把一个主题展开来,联想或描述细节。
圆圈图的中间是主题,周围是相关信息。
气泡图-Bubble Maps
气泡图-Bubble Maps
气泡图主要用于描述事物性质和特征。帮助孩子学习知识、描述事物,是初步整理思路最常用的思维导图。之所以把它放在圆圈图后面,是因为它刚好可以衔接圆圈图做下一步的思维整理。气泡图不但可以用来复述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无论续编还是改编,都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逻辑能力和想象力。
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s
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s
双气泡图主要用于比较和对照。可以帮孩子对两个事物做比较和对照,找到它们的差别和共同点。两个主题,外围是各自独有的特点,中间就是共同之处了,一目了然。
流程图-Flow Maps
流程图-Flow Maps
主要用于弄清先后顺序。可以帮孩子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
流程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就像教孩子洗手,与一板一眼的1、2、3相比,流程图更容易让孩子跟着箭头的指向去做。潜移默化的引导、图片的呈现,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
多重流程图-Multi Flow Maps
多重流程图-Multi Flow Maps
多重流程图是流程图的升级版,除了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外,还可以用来分析因果关系。帮助孩子分析一个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它导致的结果,从而锻炼思维分析能力。
双重流程图中心部分是写一件事,然后左边原因、右边结果,通常来说左右两边是对应起来的。
树状图-Tree Maps
树状图-Tree Maps
树状图主要用于分类和归纳。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归纳一些知识、概念、分析事物的特征。
比如数学中的形状问题,不同的形状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面,都可以抛开那堆复杂的文字,用一张简单的图来展示出来。
括号图-Brace Maps
括号图-Brace Maps
主要用于表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分类。
如:用来理解时间概念,对地图进行拆借,表示层级关系等。
桥状图-Bridge Maps
桥状图-Bridge Maps
主要用来进行类比和类推。
在桥型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然后按照这种相关性,列出更多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
当绘本与思维导图相遇
当思维导图与绘本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之所以将思维导图与绘本阅读相结合,这是因为:
- 两者结合,我们一方面可以重读经典绘本,一方面可以学习思维导图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绘本的理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 另外,绘本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选择面广,种思维导图各有其不同的适用场合,这就为8种思维导图方法提供了各类实践的机会。两者的结合,为阅读打开了另一扇窗。
如何将思维导图与绘本结合?
1、初步阅读
小朋友初步阅读绘本,找到故事的基本要素,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画一个"?", 读到惊喜的地方,画一个“!";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画一个“❤️ ”等等。第一次阅读后,书上可能已经布满了各种标记符号。
2、深入阅读
什么是深入阅读呢?
其实就是带着问题来读,深层次的理解故事的过程。在进行”深度阅读“时,为了更好地抓住重点,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忙,以便理清思路,深度剖析阅读内容。
3、创意表达
思维导图画好后,可以做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以重新组织语言,并根据所画的思维导图来说故事。
总之,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视觉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具备了这种思维方式,孩子在进行自主阅读时,也能自觉地在小脑袋中形成清晰地故事脉络。这样阅读的过程不再是囫囵吞枣,变得更加积极有效!
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先分享到这,我们下次课接着讲!
绘制思维导图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色彩。要善于运用色彩和图形。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色彩是各种思想的最主要的刺激物,尤其是在增加创造力和记忆力方面。色彩也有美感,这在画思维导图时会增加大脑的愉悦感,提高我们回顾、复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兴趣。色彩会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所以图像上可以用三种或者更多的颜色。
2、关键字。要善于提取关键字。每个关键字都可以触发无限的联想,在记忆的过程中,图形,色彩这些都是辅助我们来记住内容的。所以把关键字提出来,让大脑从这个词开始,更加自由的扩展出去。
3、层次。关键词的提取要注意层次,在绘制的时候,要善于利用箭头和符号,逐级发散,避免混乱。
4、内容。生动直接的图示于思维导图当然有益,但是小朋友在画图的细节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那就本末倒置了,毕竟内容更重要。所以要强调内容,淡化形式。
画思维导图时,以下这些画图方式,一定要避免:
1、照搬目录。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照搬目录绘制的思维导图并没有经历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过程,充其量也只能是知识树而已,已经失去了绘制思维导图的价值和意义。
2、连线错综复杂,层次混乱。交叉、连线太多会使整个思维导图像一张蜘蛛网,增加阅读的难度,所以分支的层级需进行逐级发散。
3、内容过多。思维导图各层次的分支以5-7个为佳,最多不要超过9个。过多的内容分支会造成记忆负担。
4、缺乏内在逻辑。好的思维导图能让人一眼看出内在逻辑,中等的思维导图需要解释才能让读者看出内在逻辑,糟糕的思维导图则本身没有内在逻辑。
-----【未完待续】-----
下节课预告:
下节课一起学习《思维导图&绘本精读(2)》,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