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沈红亮,一名喜欢思维导图,喜欢孩子,喜欢分享的思维训练讲师。

在多年的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常有家长说:“沈老师,我们小时候就一直做条列式笔记,那些成绩好的还是好,可见并不一定非要使用思维导图啊。”

这位家长说得一定都没有错,那些学习高效的人,不使用思维导图丝毫不影响他们进入名校。其实,我们要到达一个地方,可以走路去,可以骑自行车去,也可以自驾或搭顺风车去……方法很多,在整个过程中,人的体质、技术、使用的工具都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虽然最终我们都能到达目的地,但所用的时间长短以及人的辛苦程度之间的差别,应该只有当事人才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在学习中,思维导图就是可供选择的高效学习方法之一,使用思维导图的熟练程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

在东尼∙博赞研究的达尔文、达芬奇等天才们的笔记中,大多数都是有图有文字的。并且,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思维导图中的色彩、图标、关键词和结构,也符合了左右脑同时使用效果最大化的规律。

这时,可能家长又会问:“沈老师,笔记中使用颜色和添加图标,这样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我家孩子已经做到了,他现在使用的是条列式笔记,还有必要做成思维导图笔记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思维导图中,还存在着传统笔记永远无法替代的两个方面,就是关键词和结构化。

1、关键词

传统笔记使用句子,关键词被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思维导图笔记使用关键词。当我们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关键词时,核心关键点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关键词可以精准地突出重点;从理解的角度来说,关键词可以让我们一下子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记忆的角度来说,关键词可以大大减少记忆量,提高记忆效果。

2、结构化

条列式笔记从上往下、从左到右有规律地排列,不容易看出结构关系,不便于灵活增加内容,并且这种线性表达阻碍大脑做出联想。

思维导图笔记则以主题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整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呈现在一张思维导图中,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把信息清晰地分类、分层,让思路变得更有条理,更有助于我们见“森”、见“林”还见“木”。

同时,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提取关键词和梳理结构的过程,就是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

以上的两点,是条列式笔记永远无法超越思维导图笔记的地方。所以,建议大家选择适合的工具代步,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我,沈红亮,一名喜欢思维导图,喜欢孩子,喜欢分享的思维训练讲师,希望帮助千千万万的家长和孩子思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