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现代人的“心灵苦役”。
夏天刚过去,但这个夏天带来的“内耗烙印”却喧嚣未消,横空出世的“二舅文学”击中了大众的情绪燃点。可能很多家庭都有这样一个默默自强的“二舅”,每个阶段的人都活在自己的苦难里,也在苦难里完成自我疗愈,话题发酵后也更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身处不同苦难中的人,正视苦难,完成一场自救之旅。
而一个茶人如何在茶里自救,或许是可以分享的故事。
01
不同人眼里的[精神内耗]
内耗在群体心理学中,还有个专有名词:“内耗效应”,指的是在群体中,人们把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无谓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
这似乎听着挺学术的?而在普通人眼里的内耗,大多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焦虑、恐惧等,比如想集中精力工作,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遇到一点点小事东想西想、整夜失眠......
与其说他们是精神内耗,倒不如说是「选择困难症」,因为他们总会对选项颠来倒去地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
而这些糟心琐事在茶人眼里,那都不算事儿!
“没有一泡茶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两泡!”
“爱茶山更爱美人,我指的是“东方美人”!
“牛肉”“马肉”“猪肉”“羊肉”“鹰肉”,无肉不欢!
(PS:武夷山岩茶牛栏坑肉桂,被爱茶人戏称为“牛肉”、马头岩肉桂戏称“马肉”、竹窠肉桂戏称“猪肉”、三仰峰肉桂戏称“羊肉”、鹰嘴岩肉桂戏称“鹰肉”)
......
即使听到别人说,喝茶真麻烦,我还得选择茶具选择地点。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任其牢骚,会主动热心给对方提供解决方案:
“喝茶不麻烦,它也很有意思的!用马克杯、保温杯来泡茶一样没有问题,不要排斥它。但你如何用马克杯、保温杯泡出最好喝的味道来,这里面依然有章可循。”
茶人自救第一步:学会劝人喝茶?
02
“自救茶人”有几种类型?
劝人不如劝己,茶人自救的方法千千万,他们总能通过让自己舒适、有效的方式达到目的,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热闹”。
第一类:心灵鸡汤型
这类茶人,遇事不决,茶里总能找答案。
“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人生总是苦中藏乐。”诸如此类“茶解人生百态”的口头禅说起来能绕云南几个圈!
他们的喝茶史大多五年以上,但对茶不会太挑剔,至于什么山头啦、正岩啦、头春啦,一概不关心,只要手里有茶,万物皆可“自圆其说”,喝的就是个精神茶!
第二类:理科逻辑型
与鸡汤型相比,逻辑茶人是最不废话的茶人。
听他的发言极其有条理,这款茶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感受是什么;导致风味差异的第一、第二、第三原因是什么;分点罗列这款茶的明显优势有哪些;你甚至还会听到“我们可以用SWOT法则分析一下这款茶...”
有框架、有依据,如果看他的文档一定是一种享受,要是面对面喝茶,真怕当场得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才走得掉!这类茶人对茶的要求不一定高,但不是普通茶能满足,不然搁哪儿去梳理饮茶模型?
第三类:热点冲浪型
这类茶人的敏感度极高,不过仅限自己关注的事儿。
当身边很多人都在追热点、八卦,关注跟自己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明星时,他们并不在意信息洪流中要面面俱到,而是通过靠谱信任的平台,专注关心着哪里高温影响了茶叶生长,哪位茶业大佬又退居二线了,哪些茶是今年的热销爆款风向,追寻着“茶行业的沧海桑田”。
他们大多是茶行业的业务性茶人,在乎茶,更在乎品质好、价格好的茶,碰到好茶的第一眼不是想喝,而是心想“这应该能值个不错的价钱”!
第四类:玩物尚志型
这类茶人就很典型,用“乱花渐入迷人眼”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了!
他们既能为看上的茶具豪掷千金,也能为喜欢的小众茶具走奔走数里,感觉在他眼里,茶具和茶是必须“搭配”在一起的,就好比男女恋爱、琴瑟和鸣,有情(qian)人做快乐事~
不用解释也能知道,这类茶人一般是扎根茶行业多年的忠实粉丝,任何茶局,他都能随时从兜里掏出价值比茶还贵的“精致小袋”。
温馨提醒:千万不要小瞧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布袋,说不定某个装的就是你大半年的积蓄!
写在最后:
铺天盖地的精神内耗论影响了很多人,但一个合格的茶人只会让自己“耗”在茶里,或许喝茶并不是治愈情绪的最佳疗法,但或许能在浮躁的社会生活里为你保留一部分的宁静与纯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互动问题
你是什么类型的茶人呢?又是如何通过茶达成自洽的呢?欢迎留言区与我们分享哦。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