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末发生的那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空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这场革命距今已近两个世纪,而我们回顾一下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法国本国还是其他各国,在严肃文学领域内,类似《双城记》这类涉及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小说,似乎并不多见。

狄更斯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不仅是长篇,而且包括中、短篇,绝大多数都是以他所生活的当时当地为背景。他的长篇小说,仅有一部《巴纳比·鲁吉》时间设在一七七九——一七八〇年英国清教徒反对罗马天主教统治的高登暴动时期;仅有一部《马丁·瞿述伟》的部分地点设在美国;唯有这部《双城记》,是他既写十八世纪的历史,又写异邦的书。

《双城记》发表于一八五九年,是年作家四十七岁,就狄更斯这位少年成名而且享年只有五十八岁的作家而言,这已可说是他的迟暮之年;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中,是倒数第三部。这又使人联想到了雨果的《九三年》。它也是雨果的晚年之作,又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这恐怕并非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起码,负有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经历过大半生的探索、追求、呐喊、奋斗,人到晚年,功成名就,继续操一支老练的笔,重新作一番历史的反思,在文学界本不足为奇;再者,雨果又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作家,狄更斯一八四六年旅居巴黎时,曾受到雨果亲切热情的接待,这两位天才人物的倾心敬慕,出自天然,就文学问题,曾有交流,他们晚年在选择创作题材上,似乎正是灵犀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