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研发的早教课程「优陪会员计划」周年活动中,我陆陆续续都会收到很多家长的反馈。在这些分享中,让我很动容的,是一些知道自己孩子发育迟缓的家庭,比如早产儿、比如刚出生后细微的损伤,或者是一些意外受伤、生病的孩子。
比如安安妈的孩子是32周早产儿,她也是我们的优陪计划的会员。前几天晚上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回顾了自己这一路来养育孩子的心理历程,满屏都能感受到她为孩子在打气。
比如啾啾妈,她在坐月子的时候,因为老家风俗给孩子灌了一包神符,结果孩子经历过了三个月惊心动魄的抢救-感染-抢救-感染,她觉得自己把一辈子的眼泪都几乎流干了,孩子好了之后还留下了后遗症,让她的陪伴难上加难。
她来找我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她说订阅了2年的「优陪会员计划」所看重的,便是陪玩的游戏里有很多延伸的指导。
她做过交叉脑图,把很多2岁可用的锦囊运用在了1岁孩子的体验上,发现对孩子的情绪安抚也同样有效。而很多0~3月龄课程里的内容,也奠定了整个亲子关系的培育基础,让她更有力量地走出曾经那段几近绝望的家庭困境。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课程项目中,给予我们的反馈也越来越细致和丰富。我深刻地感受到,真正优质的陪伴姿势,是家庭关系系统的中枢神经,更是我们许多无力感的出口。
在这个人生的跑道上,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发展落后于人,当我们感慨命运的坎坷,深陷迷茫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份灯塔般的养育锦囊,它简单明了,也润物细无声,是我们全力以赴的源泉和地基。
01
多想想未来,了解能力的相适应性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的情况并不如预期,特别是孩子意外出现了疾病、损伤、迟缓和落后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自责。
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如果当时可以多做点什么的话,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但即便我们一直在用“如果,就”的方式来质问自己,也不会帮助我们真正地扭转现状,反而让我们陷入过度自责的状态,无法自拔。
但只有当停止对自己的苛责和埋怨,我们才能够把视角放更多在如何改变上面。
我们需要告诉自己,很多时候一件苦难的发生,是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不全都是因为自己,“既然都已经发生了,那么改变比沉溺,对我们才是更为妥当的做法。”
即便是发育迟缓的孩子,都不是流水线的产品,能力也不是一种模糊的,自认为“我可以做到”的想法,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和孩子发展相适应的能力。
就好像最早期添加辅食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科学的参照系,然后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一个一个去试,然后再观察孩子对哪个食物接受度高、哪个食物有过敏反应,最后才是混搭、增加份量,让孩子慢慢地适应这种饮食的氛围和节奏。
陪伴的过程也同样如此。正如安安妈在分享里所说的,一个可能上周还没有办法抬头的宝宝,这个星期终于抬起了他的小脑袋,这个过程便是进步,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头耷拉下去,他还能再尝试让自己仰起来,这个过程便是坚韧。
我们所有强调的“适应性”,里面都只有孩子这个“参照物”,孩子的能力培养是在实际经历中获得的,即便是看起来如此无关紧要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能力的通道。
看到这些通道是走进孩子的第一步,了解并观察到这些信息,才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继续前行。
比如啾啾妈告诉我,她发现孩子“察己观人”的能力很强,也许这些最早是从苦难中所习得,带上了很多无奈的色彩,但是真正运用在生活中的时候,同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习得什么是情绪识别、什么是冷静游戏,让孩子懂得基本的社交信号,所以当和孩子一起做「优陪会员计划」的情绪游戏时,她也能观察到孩子在这方面的可成长性。
停止埋怨,多想想未来,当我们可以把眼光从过去的苦难转移到未来的探索时,我们才能够沉淀生命力的强大。
02
不放大痛苦,搭建安全的亲子地基
当我们的孩子遇到苦难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崩溃,我也曾经听过很多人说,“孩子的人生已经被毁了”。但是很多时候,苦难和痛苦只是过去式的,他不代表现在和未来。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针对孩子的发展有一个追赶理论,有很多的早产儿,可能一开始的起点线很低,但是孩子的成长速度会越来越快,最终让自己几近和普通孩子一样,这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性。
了解这点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痛苦和苦难的“暂时性”,孩子自己也在努力,那我们为什么不做更多的尝试呢?
追赶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对亲子关系的反思。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关注于如何搭建安全的亲子地基。人际关系赋予我们内心深处安全感,在平时,它能为我们带来快乐和舒适,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机会和发挥我们的潜能;在逆境中,它能让我们能寻求到帮助,坚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很多早产儿家庭其实靠的便是这份信念一点点支撑自己走过来。
所以,从小帮助自己和孩子建立一个紧密的亲子地基,就变得更加重要,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盾牌。
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白家庭氛围的核心在于爱意的表达。
我们是否营造了让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安全的家庭氛围?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孩面对子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爱意?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平和地面对孩子的养育挑战。
另一方面,当孩子遇到成长的挫折,我们是否允许孩子表达他不同的情绪,不管是暴躁还是郁闷还是发泄?我们在面对相关的棘手问题时,是全力以赴处理好问题,还是消极对待任由事情严重化?
理清楚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和孩子的情感联结,这便是孩子安全感的港湾的力量源泉。
03
要尝试面对,给孩子掌控过程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一种焦虑,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和自己所准备的不一样,那么就代表了这个游戏的失败,这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们一直提倡发展孩子的玩耍能力,但核心价值在于全情玩耍,而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的玩耍状态。
比如安安妈和啾啾妈都反映过,孩子在游戏中也会出现不按套牌走、中途突发意外,或者临时起意等现象,但很多时候,能够帮助大家明确自己的游戏仍然对孩子帮助很大的判断标准,是孩子在其中的思维能力的调整。特别是早产儿,很多时候最初想尝试同龄孩子能做的动作,都是比较艰难的,孩子也能感受到那一份落后所带来的挫败感,会发脾气、会大叫、会沮丧地发泄自己的能力不足。
但是当我们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学习如何面对的能力。告诉孩子,“这些挫败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在游戏中我们便可以引导孩子更多的是看到如何在试错中走向成长。
同龄孩子能做的动作,如果孩子做不到,那么我们可以设计有具体步骤和指导的任务图,帮助孩子拆解难度,让孩子明白他可以如何一步一步地上台阶,这便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当孩子无法按照常规步骤参与游戏,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脑洞大开的机会,每一个新开的脑洞,都来源于孩子的想法和决定。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即便这个发展有曲折和困难,但是通过控制过程,也可以带来自己想要的结果。
起点线并不等于终点线,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孩子的能力,是可以逐渐增长的,甚至还有很多的赶超的机会,关键是我们是否相信,我们的每一次的调整和信念,都可以帮助到孩子从中获得更多,并且收益更大。
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参照标,但是拥有参照标是为了让我们更有方向前行,而不是陷入迷茫和焦虑,要知道,很多时候,过去的影响都是暂时的,人生的掌控权更多的是掌握在现在和未来之中。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