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纽约的小女孩,9岁之前,成绩一直很好;到10岁的时候,成绩有点下滑;11岁的时候,成绩下滑得更加厉害;12岁的时候,几乎成了一名差生,快读不下去了。

这个小女孩相信大家一定熟悉,因为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小女孩”似乎从不缺席。

他们开始成绩可能很好,但慢慢地,成绩越来越糟糕,即使他们看上去依然努力,却改不了成绩下滑的趋势。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就在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一书中。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01 记笔记是“白用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直以来,不管大、中、小学,还是职业工作,记好笔记似乎勤奋与努力的标志,更是成功的垫脚石。

但事实证明,笔记记得好,并不代表成绩就好。

思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不难发现,有些人上课认真,笔记勤奋,甚至不放过老师说得每一句话,但成绩却平平无奇。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个纽约小女孩。

好在小女孩的父母请了本书的作者东尼·博赞见见小女孩,小女孩成功逆袭了。

通过与小女孩的交谈,作者得知小女孩记笔记的本领是一年比一年好,记的内容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她把全部精力花费在了记笔记上,而错过了更重要的知识学习,这才导致了成绩越来越差。

作者在《思维导图》中提到,人类的大脑是发散性思维的大脑,主流的记笔记不仅不能刺激大脑,还会阻碍大脑联想,从而对创造力和记忆造成负面影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常规的笔记记得越多,内容越详细,大脑越是一团糟,什么也记不住。

既然记笔记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那还能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呢?

这便是本书的重点,思维导图!

02 大脑的“宝藏图”。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基于文字,因为先阅读文字,然后才进入思考。

但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中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主要是通过图像和联想完成的。

如果某个人突然对你说“苹果”一词,你的脑海里第一呈现的会是什么?

苹果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还是“苹果”二字?

不难发现,文字是最后才呈现的。

书中指出,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是发散性的,而思维导图就是通过图像和关键词将大脑这种发散性的思考及产生想法的过程呈现出来。

思维导图由中心图和多级内容分支组成,各级内容分支由关键图像或词构成。如下图所示:

好的思维导图的关键之处在于使用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展开联想。

思维导图集合了文字、图像、数字、逻辑、节奏、颜色以及空间感,它符合大脑的运行方式,让大脑轻松地畅游,灵感与创意便层出不穷。

03 改变人生的一幅图。

知乎上有一个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2年,主人翁是爱德华·休斯,他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

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平平无奇,但他却有着不凡的愿望:进剑桥大学。

正因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令爱德华情绪十分低落。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父亲知晓孩子的心思后,推荐了一本书给他,这本书就是《启动大脑》,是东尼·博赞为思维导图写的第一本书。

正是这本书让爱德华华丽转身,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剑桥大学。

爱德华成功逆袭,那么他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在了解完思维导图后,爱德华把每本书都画成了思维导图,把每个重点、课堂笔记,都画成了思维导图,并且坚持每周复习一遍思维导图。

最后,他直接凭记忆画出思维导图,并与之前总结的思维导图对比,找出差别并改进。

一次一次的改进,直到完全掌握了所有课程,就这样如愿进入了剑桥大学。

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习,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如何改变。

04 写在最后

面对困难的时候,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想法,澄清思路。

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跳出生活画卷,客观地看待事物。

它值得所有人拥有,不管你是普通打工族,还是全职妈妈,或是职场精英,用好思维导图,你的天空会出现不一样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