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微博热搜上刷到过一个很火的话题,#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竟然有3亿网友看过这个话题,4.3万的讨论留言。


热搜图片


这个数据说明了,非常多的人都对读书怀有兴趣,都希望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同时又存在疑问,读书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因为有些人分明读了不少书,但过得也就那样。


在这个话题下,有一位网友的评论令我印象深刻,他说: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你看清自己看清世界,我太爷爷太奶奶没读过书他们的世界只有山这头和山那头,我爷爷奶奶读了一点书他们知道山外有新世界,我父母读了高中水平的书,他们知道知识有多重要。现在新农村都开始搞电子商务了,不读书你种田都种不好。


前段时间家境贫寒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毕业后的励志《致谢》走红全网,他说: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他的这封致谢信看哭了无数人,这让很多人重拾了读书的信心。但关于如何选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将书里的知识变为自己的,很多人还是有很多的疑问。


我也是抱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日本知名的“阅读大师”出口治名的《书的使用方法》。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非常简单,正如它封面的介绍所示。一是,如何选择一本“好书”;二是,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时,该如何读书;三是,如何使用一本书让读过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另外,书里还很贴心地整理了一些针对不同领域的人的书单。


出口治明可谓日本最著名的“读书家”,即便在创业最繁忙的阶段,他也能够确保每周阅读3~4本书,而我们普通人估计有些一个月都读不到3~4本书。


正如他在书里分享的:


“想要了解什么事情的时候就马上去学。”


那想要了解如何读书的人,赶紧一起起看看“阅读大师”分享的方法吧。

01

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余光中老先生曾经说过,“选对了妻子,儿女也就对了;选对了书,人生也就对了。如果观念错误得太离谱,也就选择了操劳或是失败。”


如今图书市场琳琅满目,估计出书的人比阅读的人还多。我们很难凭借个人精力去精挑细选。而个人的精力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如何从万千图书中找到自己想要读的书呢?


作者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方法》中分享了他的选书法:“经典作品”该怎么选?现代作品该怎么选?


很多人都知道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往往比现代很多商业资本捧出来的作品更优秀,那如何从浩瀚如海的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作品呢?


思维导图


读自己喜欢的或内容有趣的经典作品


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读优秀的金融投资作品可以提升自己的挣钱能力,读优秀的哲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生。


可对于对“金融投资”完全不感冒,觉得“哲学太晦涩难懂“的人来说,读这些经典书籍无异于一种折磨。


所以读书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阅读首先应该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如果没有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有趣的书,那即使强迫自己读完这类书籍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或者干脆中途弃书而逃。


不习惯阅读古经典籍的人,可以先从”薄“书开始读。


当然这种阅读不是为了系统地学习某个东西,系统地学习某种知识的话,即使书晦涩难懂,那还是应该从”厚“书开始读。


下面的这几个方子可以用来帮助挑选经典作品。


①去书店和图书馆找10本比较薄的经典好书

②根据标题找出2~3本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③读起来感兴趣的话,就在这个题材内挖掘更多的书。


尽量看原著,而不要看解说书


优秀的解说者解读的作品还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而要是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学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创作出来的解说书,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原著中作者的思考过程呢!


如果解说人的水平没有原作者高,TA的解说也就不可能超越原著,所以还是看原著比较好。


说完了经典书籍的选择方法,那现代作品又该如何选择比较好呢?


作者给出了明确的方法。


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


果然,“兴趣”才是阅读之本。一本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无论多么好,对于阅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比如我自己,我就不喜欢阅读哲学类的书籍,因为觉得太虚了;我比较喜欢看金融类的书,因为觉得可以理解环绕我们身边的很多商业模式和经济形式。


选择“一下子就映入”眼帘的书。


这种书,第一眼就能打动自己,这样的书有自己的灵魂,会主动出现在你的视线里,让你忍不住要读它。


阅读一本书正文“最初的5页”来做出决定。


这个点是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在《书的使用方法》里说,“任何一个作者在创作时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读者。他们肯定会拼命地写一个好开头。如果连最初的5页都很无聊的话,那么继续阅读这本书就完全是浪费时间。”


通过社交平台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个点其实我们经常用,比如很多喜欢看书的人会用豆瓣的评分选书,有些人会用微信读书的评分选书,很多平台上有非常多的人在分享自己喜欢的书。


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相关领域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读。


02

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该如何读书


思维导图

作者认为要想系统地学习新知识,需要至少读7~8本同领域的书,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某个领域的主题阅读。


书选好之后,就是区分阅读的顺序。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从“厚书”开始。最先读厚书,最后读薄书。他认为越厚的书,内容越准确,水平不怎么样的作者也很难写出厚书。有有实力的人写出来的书,出错的概率会很低。


而薄书只是将厚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汇总和总结,如果在没有掌握一个领域全貌的情况下阅读薄书,很多对一个领域有系统的理解,也就是说理解不了薄书里面系统性的知识。


所以读完厚书之后,再读薄书。


最后,就是所学知识的实际体验。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运用知识,知识才能为我所用。


03

如何使用书


思维导图


关于如何使用书,作者分享了4点。


不要在书中追求即可效性,宣扬即效性的书都值得怀疑。


如今我们身处知识付费的潮流中,有很多人为了卖课卖书,往往宣扬一些“即效性”口号,这样的东西容易让人变得浮躁和焦虑。比如很多理财类的课程和书籍,动不动就是财务自由,不然就是月入多少W;再比如一些写作类的课程,三个月月入多少W之类,一个人养全家。


这些课程真的很令人讨yan,感觉大部分人认真工作、踏踏实实地存钱就变成了一种愚蠢的行为。


所以在此规劝大家凡是宣扬很快挣钱、很容易见效的课程和书籍,请绕道而行。


毕竟任何技能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就比如说写作,即使你掌握了所有技巧,但真正写起来的时候才会知道,那些2个小时候内写出一篇爆文的作者,觉得是打开过了500个word,写了无数的文章积累起来的能力,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并非一两天就形成的。


好书值得读千万遍。


一本好书,不同年纪读,不同的时期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知识的认知在变化,以前看不到的东西,随着阅历的丰富会不同。


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18岁的时候,我看到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而30岁重看时,看到的是诸多人物的悲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一个家庭的兴旺衰败。或许再等几年,我又会看不到不同的《红楼梦》。


将读过的知识及时输出


输入和输出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输入的东西只有通过输出才能留存在记忆里。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衣柜,衣柜需要及时整理。如果不及时整理,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那等到需要的时候就会很难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我此刻写这篇书评就是一种输出。如果我仅仅是看了这本书,然后觉得不错,但是没有去总结究竟这本书的哪些点不错,那些不错的点随着我看完书之后都会被尘封。


而通过写这篇书评,我将书里自己觉得不错的地方分享出来,一是加深了对这些点的映像,二还可以增强我对着这些点的理解和应用。

输出,是对这本书更好地吸收和消化。


保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在《什么是历史的进步》一书中,哲学家石井三郎说到:


“就算所有的人都错了,我也不愿意将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强行输给别人。我认为只有能够对得起自己良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社会才能够称之为'进步'”。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不能因为读了一本说读书有用的书就成了赞成派,读了一本倡导读书无用论的书就成了反对派。


而是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己的立场,如果实在不能保持,那就自己收集数据和事实,对作者的管带你进行验证和判断,而不是全盘接受书中的内容。


鲁迅说,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思考。

愿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想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人,好好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用。

#读书##遇见好书##读书笔记##书评#

我是Aki,分享读书感悟、分享好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读更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