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小伙伴私信问了我一个问题:“周老师,现在好多人都说思维导图好用,但为什么有的思维导图我看着觉得有点糊里糊涂的?好多东西都没看明白。”
我很奇怪:“哪幅思维导图让你没看明白啊?”
于是小伙伴给我发过来这张图。
我一看,真是哑然失笑:这幅图,居然是两年前俄罗斯世界杯前夕,一家培训机构抄袭的我整理的《世界杯32强分布导图》。
我告诉小伙伴:“这幅导图你看不明白不奇怪,因为它是一幅典型的伪思维导图。”
小伙伴不明白:“什么叫伪思维导图啊?”
“什么叫伪思维导图啊?”这真是一句来自灵魂的拷问。
大家都知道李逵和李鬼的故事。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自从思维导图传入中国以来,真思维导图和伪思维导图,就像李逵和李鬼一样,明里暗里一直在“干架”。
而在这个过程中,真导图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逻辑顺畅、重点突出的巨大优势,受到了伪思维导图外强中干表现的巨大干扰,也给许多热爱思维导图学习应用的小伙伴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今天,借这幅抄袭的作品,我来好好给大家普及一下伪思维导图的模样和恶劣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两个专业因素的运用,快速分清真伪思维导图的区别,不再受伪导图的误导和拖累。
一、没有结构清晰的思路,不配叫思维导图
什么叫伪思维导图呢?
简单地说,就是结构不清,重点不明的图。
虽然这样的图,技法上也有中心图、色彩、线条、小图标等要素,但在心法上完全没有独立、清晰的结构,整体效果一片模糊。
它只有思维导图的“形”,没有思维导图的“魂”。
就拿前面的伪导图来举例。
为了方便大家观看和理解,我截取了这幅伪导图的一个分支来详细分解。
看到上图中的内容,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些内容的结构和逻辑太奇怪了:
西班牙(应是西班牙队)“夺冠年份”后为啥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
“参赛次数”15次没问题,但为啥支干下方又添加一个“1次夺冠”?
瑞典“最近一次参加”怎么理解?
“12年前”和“2006年德国世界杯”怎么可以并列呈现?
你们应该发现了:这样的图,层级乱七八糟,含义稀里糊涂,完全是在用结构形式展示线性思维,一点没有体现主体结构的归类思路。
思维导图不能体现思维,又何谈思路的引导和启发?
这样的伪导图,不但不能使我们的思路清晰,反而让我们更加糊涂,所以要坚决消除!
二、没有结构化思维,是伪导图表达混乱的实锤
为什么会出现伪导图呢?
那是因为绘制这种图的人,思维上没有真正脱胎换骨,仍然按以往线性思路模式思考,没有真正将结构化思维体现在导图中。
关于结构化思维,我在《》文章里曾经提到过这个概念,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
我们曾用食物中的水果、蛋类、蔬菜、奶制品的归类,来说明结构化思维中维度梳理的重要性。
在一些简单事物上,这样的归类比较简单,所以很多人都能做得到。
但在文章或信息内容里,这些维度往往隐藏在文字中,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它们梳理出来。
所以,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时,需要我们多做两个必要的动作:
一、梳理隐含阶层
二、同阶层同属性
梳理隐含阶层,其实是思维导图BOIS分类阶层化结构的应用延伸;
而同阶层同属性,则是华人思维导图第一人孙易新博士,在其著作《学一次用一辈子的思维导图》中提到的概念,是思维导图逻辑顺畅的关键所在。
怎么理解这两个动作呢?
我们挨个来解释一下。
梳理隐含阶层,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把“隐藏”在文字里的“阶层”整理出来。
比如这句话。
我叫韩美美,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医生和博士。
这几句话的隐含阶层有哪些呢?
我们依次来梳理一下:
我叫韩美美。
这句话的隐含阶层是什么呢?
很明显,是姓名。
我(的姓名)是韩美美。
再来看后面一句:
我是一位母亲。
这句话的隐含阶层是什么呢?
认真想一下,是身份。
我(的身份)是母亲。
接着看后面的句子。
我是一名医生和博士。
这句话的隐含阶层应该很清楚了,是职业和学位。
我(的职业)是医生,我(的学位)是博士。
绘制成思维导图就应该是这样:
姓名、身份、职业、学位,每个隐含的结构维度和描述内容都清晰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有人将上面的信息绘制成下图这样,那就是典型的思维懒惰的伪思维导图,是完全错误的展示。
接下来我们说说“同阶层同属性”。
这个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我打个比方你们就明白了。
就像一个家族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祖辈,所以ta们是同一个辈份阶层的。
而在祖辈关系中, 爷爷和奶奶是爸爸的父母,外公和外婆是妈妈的父母,所以爷爷和奶奶是同一个家庭(属性)的,外公和外婆是同一个家庭(属性)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食物分类的例子。
水果、蔬菜、奶制品,都是属于食物的二级类别,所以它们的归类就符合同阶层同属性的标准。
而如果像下图这样,草莓想“和水果、蔬菜、奶制品平起平坐”的话,阶层够不上,所以不对。
而“西兰花“想离开蔬菜的庇护,赖在水果家里不走”,属性上错误,也是不对滴。
所以,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我们不难发现,真导图和伪导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1、有结构的形式,也有结构的内核;
2、梳理隐含阶层和同阶层同属性,能充分体现结构的层次、逻辑和条理;
3、结构的划分和归类效果,能让观者更清晰,而不是更糊涂。
掌握了梳理隐含阶层的思路和同阶层同属性的标准,我们就知道怎样绘制出真正的思维导图了。
三、运用专业要素,绘制思维清晰真导图
回到开头那个案例,关于西班牙队和瑞典队的世界杯历史成绩和记录,我们先来看看伪导图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第一,逻辑不通。
既然前面的结构是“夺冠年份”,后面就应该只呈现“数字年份”,完全没必要提“南非世界杯”。
第二,非同阶层同属性
“参赛次数”后面只接“15次”就行了,再加个“1次夺冠”完全多余。
“12年前”和“2006年德国世界杯”,不管是内容还是词性都毫不沾边,既不“同阶层”也不“同属性”。
第三,意义不明
“最近一次参加”是一个不完整的概念,意义呈现模糊不清。
那么,怎么用正确的思维导图方式打开这些信息呢?
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 整理文字
西班牙队:参加世界杯15次,曾获得过一次冠军,夺冠那届是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
瑞典队:继2006年德国世界杯后,时隔12年再次进入世界杯。
了解了基本信息后,我们来挨个梳理其中的隐含阶层。
第二步 梳理隐含阶层
先看看西班牙队的信息。
“参加世界杯15次,”这个内容可以直接梳理:参赛次数——15次
“曾获得过一次冠军,夺冠那届是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这段文字有哪些隐含阶层呢?
我们一层一层地找。
第一层,这是介绍西班牙队以前的冠军成绩,所以可以梳理成“夺冠记录”。
第二层,梳理夺冠记录的具体信息。
获得过一次冠军:次数——1次
夺冠那年是2010年:年份——2010年
南非是2010年世界杯举办国:世界杯举办国——南非
梳理出来的效果如下:
西班牙队:参赛次数——15次
夺冠记录——次数 一次
年份 2010年
世界杯举办国 南非
再看看瑞典队的信息。
“继2006年德国世界杯后,时隔12年再次进入世界杯。”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瑞典队上次参加世界杯的信息,所以可以梳理成: 上次参赛信息。
然后再将具体内容中的隐含阶层依次梳理出来。
瑞典队 上次参赛信息——年份 2006年
世界杯举办国 德国
间隔时间 12年
在这里,参赛次数、夺冠记录、次数、年份、世界杯举办国、上次参赛信息、间隔时间,都是隐含的阶层信息。
参赛次数和夺冠记录,介绍了西班牙队参赛次数的历史记录和以往世界杯的冠军成绩,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信息内容。
次数、年份、世界杯举办国展示的是西班牙队夺冠那届世界杯的信息要素,所以它们的包含在夺冠记录的阶层之下 ,同时又是同一个属性内容的展示角度。
所有的隐含阶层在同阶层同属性的标准呈现下,是不是结构、逻辑和内容都很清楚了?
第三步 呈现导图
这样的思维导图,结构清晰,核心突出,才能真正发挥让人一目了然的作用。
在学科知识中,通过梳理隐含阶层和运用同阶层同属性的标准,能更清晰地呈现学科知识结构,方便同学们记忆。
比如像八年级上的语文要点内容——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的诗眼是“直”“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人称“诗佛”。苏轼评价其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段文字知识内容很密集,其中“潜藏”着大量的隐含阶层。如果我们能把ta们都用结构化的形式梳理出来,再进行记忆,对于压力山大的中学生来说,就会轻松很多。
第一步 梳理文字主体结构(隐含阶层)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诗人王维。
王维所在的朝代?唐朝。
王维诗歌的风格?山水田园派
王维在诗坛的地位?诗佛
《使至塞上》与王维的关系是?是其代表作。
《使至塞上》是诗歌的什么?名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外界对他的什么?评价
评价人是谁?苏轼
你们应该发现了,以上黑体字全是隐含阶层。
知识结构里,只要把隐含阶层梳理出来,内容瞬间就变得简单了。
第二步 用线性文字整理结构(隐含阶层)
王维:
朝代——唐朝
地位——诗佛
风格——山水田园派
代表作品——名称:《使至塞上》
诗眼:直——大漠孤烟直
圆——长河落日圆
外界评价——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评价人:苏轼
(备注:诗眼、直、圆,在文字中是直接呈现,所以不算是隐含阶层,而是明示阶层哈。)
第三步 绘制成导图
同样都是介绍王维的诗作成就,这样的梳理,是不是比前面一堆的文字更简单、更清晰、更容易记忆?
只要掌握了梳理隐含阶层的思路,熟悉同阶层同属性的标准,我们就能快速、准确地将信息结构整理清晰,绘制出真正高效的思维导图,再也不必担心伪思维导图的干扰和纠缠了。
多绘制一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逻辑顺畅、重点突出的真导图,就多一个真思维导图的代言人和传播者,这个世界就多一份纯真、干净和美好。
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抵制伪导图、推广真导图吧!
我是@周记导图 ,高效提升中学生学科记忆力和学习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