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絜廉善土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xí)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01
一个善恶分明的管理者好吗
这一篇,庄子讲了一个新故事。有一次齐国的大宰相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看管仲的时候很担心,因为那时候管仲是替齐桓公操心具体事情的人。
管仲著有《管子》一书,小梁曾经过看他在管理方面的心得,我甚至觉得“管理”这个词跟管子有关。无论是否有关系,我相信管仲一定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运营高手。他病了,他的老板齐桓公当然很担心。
古代的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找到一个替他操心具体事情的人。
所以齐桓公去看管仲的时候说:“仲父呀,你的病已经很重了。不避讳地说,可能已经到了病危的程度,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您现在的位子应该由谁来接呢?我应该把齐国具体的国政事务托付给谁才好呢?”
管仲的回答堪称标准答案——“您认为呢?”其实管仲心里是有答案的,但是他的第一个回答一定不是答案,而是一个问题。用问题接住问题,或者像以前我们所说的,用一个问题结束一段讨论是完美的。
齐桓公说:“鲍叔牙不错。”当年就是鲍叔牙推荐的管仲,但是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太过于清白廉洁,没有缺点,他对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去亲近。”——“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
“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这句话是说:这个人对于别人的过错都记得很清楚,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傲慢的人,而是因为在他的心智模式里,有一种非常清晰的指向性——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不仅对别人,甚至对自己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按道理说,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榜样?难道不是最让人放心的人吗?但是这种人如果成为大臣的话,尤其做宰相这样的角色,对于君主,会构成一种拘束——什么事儿全是你做好人,全是你对,而且刚直不阿,这会让君主很不爽。
人都是非理性的,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人们在做商业决策判断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是根据自己内在的情感账户来做决定的。所以一个正直、善良,对每件事情都很清楚的人,会让他的老板很不舒服——即便知道他没错。
你知道一个有权利的人,在面对一个正确的人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那就是“我要找找看,你到底有什么错。你没有错,我也要创造你的错,否则太让人难受了”。把一坨铁含在嘴里是什么感觉?咬又咬不烂,吃到肚子里又消化不了,唯有吐之。
管仲说:“鲍叔牙这种人,因为他对下属要求很严苛,所以下面的同事被他管起来就会很痛苦。他对下属进行批评的时候,有点气力的人可能会反抗一下,没有气力的人只能呜呜地哭。
没办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事情的时候稍微做错一点儿,就会被他指责放大,而且一辈子都会被他记得。谁还敢做事情,谁还愿意做事情?
在这种背景之下,下面的人总是会变着法打小报告,时间长了,你就会和鲍叔牙闹翻,你可能会怪罪于他。”
这话真的是非常深入地洞察人性后的结论。
02
装聋作哑也是一种能力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就像我认识的很多广东女孩子,她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实在,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实在。浪漫、风情对她们来说都太飘渺、太遥远了。反正你饿了,她就喂饱你;你累了,就不要上班,她养你。
铁肩担道义的女人总是命苦的——你有没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如果没有,恭喜你还有一点儿柔软。
齐桓公这个时候就问管仲:“那到底应该用谁呢?”管仲说:“如果迫不得已的话,隰(xí)朋这个人倒是可以试一试。”
原文是这么形容隰朋的——“上忘而下不畔”。“忘”这个字说明了隰朋对上不那么计较,他不会天天盯着上级的政策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昨天说要这样的,今天又改了。
因为他明白身为决策者,在宏观战略上,有些时候左边想一下,有些时候右边想一下,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天天记着“你昨天这样说的,怎么今天又不一样”……那是很痛苦的。但隰朋就不是这样,“上忘”——对上面马马虎虎不太计较,“而下不畔”——对下属又可以友好相处,不至于众叛亲离。
管仲说:“这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如黄帝而感到很惭愧。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又能够不那么挑刺儿,善加爱护。
把美德分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把才能分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之为贤人。总觉得自己是贤人、圣人的人,是不会得到人心的。”
你知道把自己当作圣人、贤人的人,其最大的心智模式是什么吗?当然是别人都不是圣人和贤人,他们习惯用别人的愚蠢和能力不足来彰显自己的能力有多强。
读到此处我很汗颜,虽然小梁不敢说自己是圣人、贤人,但有些时候还是会犯这种“隐隐地觉得自己还不错”的心理。这些年由于犯错误而走的弯路着实不少,很惭愧。
对于国家的事情,有些时候管理者会装聋装哑,原因并不是想糊弄过去,而是他知道适当对变化的事情保持沉默——让子弹飞一下,有些事情过两天它的方向会变,有些情况过两天就会水落石出。
匆忙地对事情作出反应,对于一个高级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忌讳。关键时刻要做定海神针,每件事情刚发生就立刻给出反应,是很危险的。
03
放弃对“扎扎实实的好”的执着
管仲之所以成为管理大师,是因为他明白:“管”就是管人,“理”就是理事。
管人的秘诀就是激发人的天性,善用人的天性。
前段时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老师们给我推荐了一位来自于活佛研究院的郭教授,她研究亚洲历史,主要方向是中国的近代史。她本身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亲,把两个孩子培养得非常好。
郭老师的大女儿成绩从小不是很好,而小女儿的成绩特别好。很多家庭的父母会有意无意给成绩好的小朋友更多关注,久而久之,成绩不好的孩子心理就会失衡,这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但郭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她作为母亲的管理之道。她说:“做母亲的,就是要用很多有意思的方法,帮助孩子去建立自己独特的自信。
比如有些不懂事的叔叔阿姨会跟我的大女儿说:‘你看你妹妹成绩那么好,你难道不会有压力吗?’姐姐摸摸她妹妹的头说:‘是啊,她很聪明啊,可是我漂亮啊,我很美啊。’”
大家都在哄堂大笑的时候,郭老师说:“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这是我教她的。我知道有一天一定会有人这样问她,所以我早早地就把这些方法告诉她了。所以当她面临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她很聪明、很镇定,发自内心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而且她也不忌妒妹妹的成绩好。”
管理中“管人”这部分的核心就在于,让每个人都发挥其所长。
庄子为什么会在《徐无鬼》中加入这样一篇故事呢?我觉得也许庄子想借用这段话来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放弃那种对“扎扎实实的好”这件事情的执着。
许多人不是那么扎扎实实的好的,但是他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这个人的优点就是对领导的过错不那么介意,或者对别人的过错不那么介意,而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常常马马虎虎、装聋作哑,但其实这样的人在一个组织里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让别人感到很舒服。
庄子真是一个通透的人,他透过遥远的时空,来告诉现在的朋友们:智商是一回事儿,你是否具有人际间的合作力是另一回事儿?
这个“合作力”不是主动与他人合作,而是你没有形成和别人在心理上隐隐的智力摩擦、情绪摩擦所产生的一种管理力。
04
优秀的能力应该像内衣一样穿在里面
很多刚进入新单位的年轻人,他们很聪明,也很优秀,但往往不能发挥其所长。郁闷好多年,才慢慢地理解一些事情——因为他们都太理想化地去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逻辑是什么,管理流程如何如何,思维导图要不要清晰,做事要不要怎么样……
这些想法固然没错,你可以对自己这样要求,但是你不可以用这样方法来要求别人,因为这样虽然会显得你个人的能力很强,在彰显个人能力的同时,你破坏了整个团队彼此之间能够还在一起工作、一起享受工作过程的可能性。
有时候我看见很多家长对小朋友有很严格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上“藤校”,每一项都要很优秀。
其实我在想,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以后被那些不那么优秀的人所用,多少是和父母没有看到能力下面的“隐能力”“潜能力”有关。明白隐性的、和合的规则之间的关系,其实可能作用更大。
庄子不是一个追求意义上,或者概念上完美的人,所以他对于那些逻辑上非常清晰,内容上非常明确的事物,总是抱有某种隐隐的嘲笑。
有人说这可能是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精神,我们不能更严谨地做事情的一个开山鼻祖的思想,但是庄子的确比很多人更了解人性。今年诺贝尔奖在经济学里花了很多时间探讨人的“非理性”问题,其实正好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你想想,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他再优秀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你再优秀,人家不喜欢你,你得有多郁闷呢?
优秀是自己的标签,而不应该是扔向别人的刺刀。优秀的品格和能力应该像内衣一样,自己穿得舒服,但不应该穿在外面招摇示众。
把内裤穿在外面的人叫作超人,超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局是摔成残疾,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行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超人”“受伤”“轮椅”等关键词,就可以看到相关的新闻。
美德有如内衣,可以让亲近的人愉快,却不必彰显。内衣穿在里面,这是一个基本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