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哥哥家的孩子陶陶和我姐姐家的孩子琪琪是同一年生,今年都读六年级。之前读小学的时候,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学校里互相照顾,于是让他们去同一所学校读书,而且很巧的是他们刚好就分在同一个班。

在同一个学校读书,甚至同一个班,免不了的就是家长们要对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而陶陶和琪琪在学习上总是两个极端,陶陶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而琪琪的成绩却总是在中下游。

更重要的是,陶陶平时的学习时间只有琪琪的一半,每次琪琪在认真学习、复习的时候,问起陶陶,陶陶都会说:"我早学完了!哪像琪琪那个'笨蛋'一样,整天学习都学不好。"然后就一股脑跑出去玩了。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琪琪的学习效果很差,即使花费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成绩还是没能提高。甚至连她妈妈都会说:"我家琪琪就是比较笨,学习不适合她。"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学校里并不难见,甚至每个班里都有这样两个极端,有些孩子平时不见得有多用功,但是成绩一出来总是能"一鸣惊人",但是有的孩子平时总是闷声读书,也不见孩子去玩,但是成绩一出来总是不如意。

孩子成绩不好,学习效果差是孩子"笨"吗?并不完全是这样,有很大的原因是,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好。

陶陶和琪琪的两个极端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真让我学习到了一种能提高孩子学习效果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已经被新加坡、美国等许多国家列为小学必修科目的"思维导图"。

那么什么是"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而我们又能如何利用、运用起来呢?让我跟大家一一分享。

"思维导图":将思维"形象化"

"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导图",是英国"记忆力之父"东尼·博赞发明的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工具。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自己思维逻辑的工具,将不同层级的主题建立联系,并将各种信息纳入一张网络中,从而形成错落有致、重点突出的思维网络。

"思维导图"这一简单的思维工具已经被全世界3亿人使用,而且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在教育领域也广泛使用,并且在八十年代进入中国。

思维导图,相当于将我们的"思维"用图形的方式形象的表达出来,因此"思维导图"也叫"脑图"。

"思维导图"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在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也逐渐被引进课堂。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整理学科架构,能够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提升原理就是将学习"四点四化", "四点"就是知识的要点、难点、易错点和兴趣点,而"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能够将这些点都提炼出来,并把不重要的内容剔除,并在各个关键点上,运用联想思维,不断地扩展扩散,从而形成一张紧紧围绕知识"四点"的思维网络,从而实现"记忆图像化"、"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和"解题模型化"。

思维可视化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虚无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思维导图"能够将我们的思维用图形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让思维可视化。

记忆图像化

每个人都有两种记忆方式,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传统的记忆方式,比如默读、背诵就都是声音记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图像记忆,但是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运用图像记忆,比如你今天早上上班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那么那个情形就会在你的脑子里形成图像,并且能够形成长时记忆。

图像记忆是一种"过目不忘"的记忆方式,而"思维导图"便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将知识转换为"图像",从而实现长时记忆。

知识结构化

大多数人读了大量的书,但是还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联系。

但是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是可以放在一个大框架下去学习、研究的,而这样学习起来,才能够触类旁通。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将每个知识点串联到一个知识网络里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

解题模型化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知识点"去粕存精"的过程,将有用的、关键的信息加以整理、整合,将每个题型的知识点模型化。在日后遇到同样的题型,都能够快速地调动记忆,快速解题。

思维导图的种类

上文我们讲了"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作用,那么"思维导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思维导图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美国教育改革家David Hyerle(大卫·海勒)发明的Thinking Map;另一种是英国"记忆力之父"Tony Buzan(东尼·博赞)发明的Mind Map

而对于刚接触"思维导图"的孩子来说,Thinking Map,也被称为八大思维图示会更适合刚入门的小朋友。

因为Thinking Map一共有八种类型,所以就被称为八大思维图示,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种经常用到的,容易上手的"思维导图"类型:

圆圈图

"圆圈图"这种思维导图类型是由两个圆圈构成的,具体运用于对一个事物下定义。在内部的小圆圈中填写主题词,外部圆圈用来对这个"主题词"进行描述。

这种"思维导图"类型可运用于对写作文没有思路的小朋友。因为很多时候小朋友不知道写作文要写些什么,因此我们便可以引导孩子根据主题词,在圆圈的外圈填写与主题词相关的特征,从而发散孩子的思维。

比如"我的妈妈",如果孩子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便可以让孩子在圆圈的外圈写下一切与"妈妈"有关的特征,并加以选择、润色。

气泡图

气泡图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事物的特征,中间的气泡便是主题词汇,周围的每一个泡泡都是围绕主题词汇而描述出的有关该主题词的属性、特征。

气泡图同样是一种帮助孩子形成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

树状图

树状图的特点便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归类。形如其名,树状图的体系就像是一棵树,有中间的树干不断发散延伸,孩子可以根据树状图的体系进行层层分类。

流程图

流程图适用于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物有明显的发展顺序,发展逻辑时,我们便可以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划分,研究。

引导孩子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旨在将零碎的知识全面地、系统地汇总到一张知识网络中,这需要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孩子来说,难免会有畏难心理,从而提不起兴趣,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方式方法。

绘画引入,提起孩子兴趣

如果我们"开门见山"地教导孩子使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孩子可能没有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画画的方式引入,孩子都是喜欢"游戏"的,因此也会更乐于尝试。

同时也要准备一些横向页面的纸张,多彩的笔。因为横向的纸张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孩子的发散性思考,而多种颜色更能够刺激孩子的大脑,加深孩子的记忆。

联想接龙,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散思维",而这种思维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因此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思维导图之前,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孩子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接龙"的游戏,让孩子学会延伸思考。"联想接龙"就像我们的词语接龙,但是"联想接龙"更不受限制,只要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事物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游戏旨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归类整理,形成网络结构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同时也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分类"。分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把事物以及思想整理清楚,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思考。

虽然上一步我们所有事物都是随意"联想"的,但是事物与事物之间肯定存在联结,我们在"分类"这一步要做的就是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分类的特点,对照上文的"思维导图"类型,加以绘制、润色。

当我们不断地对孩子强化这3步时,孩子的发散思维便不断被强化,因此在那时候再系统地跟孩子讲解"思维导图"的背景、方式方法,孩子已经有发散思维基础,就更容易接受和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并能运用到他的学习之中。

这个世界上没有"笨学生",只有用不对方法的学生,只要孩子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不愁没有好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工具在工作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便对他"思维导图"能力加以培养,那么不仅对他的学习有提升,对他日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