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中小学被广泛使用,并且新加坡、英国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的"思维导图(Mind Map)"是怎么训练幼儿园和小学孩子思维能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利用图像和实物教学,给孩子提供一种可视化的理解方式。

比如在幼儿园里面,对班级工作的分工,老师会把每个孩子的名字写在小棍子上,然后在墙上做很多不同工作的小口袋,孩子自己选择什么工作,就把小棍子放入对应的口袋中,这样孩子对班级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以及自己要做的事情就非常清楚了。

再如孩子学习100这个数字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学习100是多少个1、多少个10之类的抽象概念,而是每个人拿100个东西到学校,然后挂在一个平面上,从而给孩子最直观的感受。

孩子看着这数量都是100,但又是完全不同的物品,就会对其共性以及个性产生深刻印象。

老师们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记忆深刻,还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整体结构,建立全局观,参与细节执行,同时促使孩子自发地从多角度去了解同一事物。

而这些和思维导图的思路不谋而合,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可视化的呈现,通过线条、图像、关键词、颜色,经过发散-聚合-发散这样一个流程,帮助孩子整理思维的一种工具。

它能有效地通过图像、颜色激发右脑学习,关键词、线头激发左脑,这样就能让左右脑协同作用。

思维导图画起来非常简单,简单四步就可以:定主题、画分支、写关键词、插美图。采用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方式,只要一个主题。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随时随地画出导图。

比如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就能画出两套非常好的思维导图。

第一步:潜移默化,确定中心主题

不要直接对孩子说:"我们来画思维导图吧。"那样孩子会兴趣索然,要适当去引导,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个动物园。

这样主题就确定了:动物园

第二步:发散思维,抓住主线

问孩子都看到什么,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再从这些答案中确定主线,是植物还是动物,还有饲养员、机械等。

第三步:沿着主线,深入发散

从归纳的动物、植物、日常维护、机械设备这几个方面,让孩子继续深入发散,从而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出来了,孩子们会惊讶发现,一个动物园居然有这么多的东西,这时家长还可以针对这些动物、植物或者是动物园维护进行一些知识讲解,这样又能激发孩子比较的一种兴趣,如老虎、长颈鹿、斑马、豹子有什么特点、习性,自己对它有什么感觉。这样就可以画出另外一幅思维导图。

通过这些操作,孩子对动物园以及某些动物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画的过程中,要遵循先发散,再集中,再发散的过程。也就是开始不管逻辑,随便想;然后找出几条主线;最后根据主线再进行无限发散。

但每个分支之间又要遵循相互独立、完全包容的原则。

当然思维导图不单只是用在游玩上,还可以用在学习上,有研究表明,掌握思维导图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在学业上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把知识或信息和思考的结果与视觉联系起来,能更有效地记忆,提出创意,节省时间,也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家长可以让孩子系统性学习下这个思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