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这些天,大家都被谷爱凌圈粉了吧!这个被誉为“天才少女”的18岁女孩,不仅是滑雪冠军,还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以1580的高分(满分1600分)考入斯坦福大学。而且她其他方面也特别优秀,她会钢琴、马术、芭蕾,喜欢跑步、游泳,性格开朗又热情,简直可以称得上全能女孩。

当然,谷爱凌的优秀除了她自身努力外,更少不了她妈妈的悉心教导。在了解了谷爱凌的成长过程后,我发现谷爱凌的成功虽然不可复制,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谷爱凌最为人称赞的是她并不是那种“凌晨四点就起床”的,以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去学习的孩子,相反她不仅每天睡得比同龄人多,而且该玩的时间一点都不少。因为学习和玩耍并不冲突,因此谷爱凌始终以享受的心态去学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可以同时兼顾很多兴趣班。

或许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像谷爱凌这么完美,但是在提升做事效率上我们可以像她学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性力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借助科学工具提升,只要掌握了合适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身兼多职”,做到工作娱乐两不误。

这种帮助我们提升做事效率的科学工具就是近些年火热的思维导图。

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中,作者矢岛美由希讲述了思维导图起源的故事。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大学时的老师告诉他记忆有自己的规律,按照规律记东西,只需要很少的体力和脑力就能高效准确地记住事物。

按照这条记忆术,东尼不断实践并钻研出了从中央主题向四周发散线条的放射状笔记,思维导图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思维导图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一本真正的“大脑使用说明书”。它不仅对记忆和学习等输入知识的过程有所帮助,还能用于管理和事项确认,成了一种万能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归纳了多种场景下思维导图的应用模式以及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帮助我们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

虽然各种情况下制作的思维导图不尽相同,但是制作思维导图的基本规则是一致的。要想制作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首先要了解以下7条规则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1.“纸张”上

根据自己使用习惯选择一张空白白纸,大部分情况下适合选择A4纸,然后把纸张横着放在眼前。

2.画“中心图像”

在纸的中心画上中心图像,建议画“一拳大小”,然后围绕着中心图像画分支线条,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延伸支线。

3.使用“颜色”

使用什么颜色没有特定的含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不同的颜色绘制思维导图。

4.延展“线条(分支)”

分支包括形状、粗细和长度三个要点。在画分支时,可以画成曲线,而粗细可以根据分类来决定,比如一级分类的曲线画粗点,二级分类的曲线画细点,以此类推。长度也是根据主干和枝干的区别来画的,这样轻重缓急一目了然。

5.在上面写下“语言(词语)”

走了支线,就要把重点事情标注在上面。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记住事情,因为不需要在上面写上长篇大论,况且也写不下。这里,我们只需要用粗细不一的字体标注上重点词汇即可,这样能够突出重点,思维导图也能一眼分出主次。

6.层次化

层次化,结合上文所说的分支很快理解了。层次化就是主题要有轻重,层次清楚。比如,你画的一条枝干是生物,那么在这个下面分出来动物和植物两条次支线,然后在动物下面又分出来猫、狗、马等更细的层次。

像这样层次相连的状态就叫层次化,这样可以让你找到事物的规律,更容易记住事物。

7.TEFCAS

这六个单词分别代表是尝试、行动、反馈、检查、调整和成功。就是一旦心中有了想法,就要去尝试,不管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只要你尝试画了,就成功了一步。

有了尝试、行动后,就要多检查自己画的思维导图,找出其中画的不对的地方进行调整,并最终制作出自己满意并有用的。

以上是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遵守这些规则而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就是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作者根据他多年的培训经历说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无论是自己的工作生活,还是教育游玩,都可以运用到思维导图。”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或者让事情变得更有效率,不妨从画一张思维导图开始吧,或许这就是改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