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0-6岁的孩子拥有语言敏感期,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理论。孩子能够很容易地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会母语不需要成人任何的帮助。因此,我们家都会让孩子接受4门语言的学习,包括普通话、粤语、潮汕话和英语。丹娜妈咪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二宝妹妹比大宝哥哥学会说话并与别人沟通对话的年龄时间提前半年左右。根据世界脑科学专家的研究证明,女性的前额叶皮层比男性大,前额叶皮层是大脑认知语言中枢,因此女性的语言天赋更高。这就解释了很多妈妈们和老一辈所总结的经验,女孩一般学会说话比男孩快的原因。因此,丹娜妈咪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设计给两位学龄前宝贝进行颜色主题英语启蒙的方式。

1. 利用亲子英语绘本开启非母语学习兴趣

  • 故事类: 丹娜妈咪每天都会跟宝贝阅读绘本,而英文故事绘本既简单,也可以让孩子学习一句连贯的英语对话如何表达。如果单纯学习英语单词,其实很难快速把单词融入到对话语境当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购置纸质版的英语绘本,因为孩子可以一边看,一边体验翻书时整个故事情节的变化,细节会更真实。如果想节省成本,可以下载一些英文APP或者听早教机里面英文绘本的音频。接下来是丹娜妈咪十分推荐的一本经典英文启蒙绘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中文书名是《棕色的熊、 棕色的熊, 你在看什么?》。这本书不但可以学习各种颜色、动物、老师和学生的英语名词,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个有趣的叙述方式来教孩子你在看什么这一句提问的对话。当孩子感到学习非母语是有趣的时候,自然会愿意跟着一起读。这种重复的语句让孩子的记忆加深,很快就会记得所有内容。大宝已经是大班的孩子,幼儿园每周一节英语课,即使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还是觉得很有趣。并且他会指着书本以外的东西用同一个句式造句。而二宝因为只有2岁,自己造句还是有困难,但是经过不断重复的阅读也可以跟读,当她看其他事物和衣服的时候特别会说出对应的颜色。因此,非母语的书不一定要多,反而是重复阅读孩子有兴趣的,当孩子能熟悉书本内容并且在生活中融合书中学习到的知识才是更重要。当孩子的阅读层次有所提高,能够自主表达就可以换新的书了。
  • 翻翻书:选择翻翻书洞洞书给孩子看主要是通过触摸小机关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这本书每一个绘画主题都有简单的英语句式对话,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一下找出相应的答案。当中的提醒主要训练孩子专注力。除了好玩,书中同时结合了数学和艺术的主题。孩子可以根据颜色找出对应物品的数量,学习不同的颜色叠加变成新的颜色等色彩原理。我的两位孩子学完都会立刻拿蜡笔和水彩颜料去混合创作一下。学习英语不再是无聊单调的纸质单向教学,而是多个学科同时融合一起学习,加强趣味性。

2. 个性化英语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性格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次分享的是延展《棕色的熊》绘本来跟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丹娜妈咪重新手绘了绘本中的动物,然后做成大闪卡计时抢答。我来做提问,孩子回答。之后换孩子提问。丹娜爸丹娜妈和2个孩子一起玩。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把动物画出来,家长不一定画得逼真,只要轮廓和颜色正确即可,这里主要是锻炼孩子的英语口语能力

3. 巧用英语思维导图加深理解和记忆力

丹娜妈咪通过结合水果和颜色给孩子进行简单的英语启蒙。思维导图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好地锻炼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水果进行颜色的发散联想能力。水果是孩子日常接触比较多的食物之一,孩子通过1页A4纸就能快速掌握各种水果和颜色单词,孩子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分支线条清晰看到哪些颜色对应哪些水果。如果孩子喜欢绘画,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喜欢的图案或者水果。思维导图重点在于思维,漂亮的小图标虽然是加深知识的记忆好帮手,但初学者先把握好关键的信息。以下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创作灵感源于丹娜妈咪喜欢吃甜品,就画了一个水果圣代代表这次水果颜色主题,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来绘制,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4. 英语儿歌潜移默化巩固学习知识点

0-6岁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高峰期,特别喜欢听儿歌,喜欢的儿歌会边唱边跳。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英语歌词的意思,孩子们对于喜欢的歌曲很快就会跟着唱并记住。家长可以在英语APP或者网上找到关于颜色的儿歌给孩子听, 与孩子一起跳舞,加深每一个颜色对应英语单词的读法。Colour song 有很多版本,任意一个都可以,不过丹娜妈建议尽量找都是孩子唱的儿歌版本更能吸引孩子跟唱。

结语

英语启蒙需要像我们汉语母语一样多对话练习,多积累学习一句连贯的句子如何说才能有效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更是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与孩子进行双向的沟通加深新知识的印象。如果您觉得我的原创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想查看往期更多精彩文章思维导图。请关注我、点赞、收藏、转发或者留言。丹娜妈咪非常用心撰写每一篇文章, 您的鼓励和支持都是我持续原创的动力。欢迎大家与丹娜妈咪交流更多育儿经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