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一个班级里面同学之间数学成绩往往会相差很大,有些孩子经常满分,而有些孩子往往就是70分左右。并且是年级越高,分差越大。

在小学1~3年级,分差都不大,并且大家基本都是高分,到了4年级以后,差距就出来了,原因在于4年级之后,就会涉及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往往一道应用题会要求熟知多个知识点,只要一个知识点不记得、不熟悉,可能这道应用题就解答不出来了,应用题本身分值又大。

那么如何让孩子能够既快速又准确地解答应用题呢?今天推荐1个工具,以及数学解题3步法。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所以用思维导图解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思维工具的属性上,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关键要找到解题的思路,思路找到了,那问题就好办了。思维导图就是用来帮助我们找正确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按照解题三步法进行。也就是审题、找思路、出结果。

无论是什么题型,在解题之前务必要审清楚题目,要逐字分析题目,正确领会题目要求,要了解题目给了什么条件,提了什么要求。在这点上,很多同学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他们看题目都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个大概的意思,结果往往题目一字之差,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领会题目要求之后,就要找解题的思路,分析出题者的目的,了解老师需要考察的知识点,回顾下相关的知识体系,最后找出思路。同学们在平时可以经常用思维导图画一画数学的知识体系图,比如几何图形知识体系、数的运算知识体系等,把相关的知识都画到一张思维导图里面,这样会把各个知识点都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那么记忆也就非常牢固了。

思路有了,出结果也就容易了。

下面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老王家有个长30米稻田,后来因为扩建,长增加了8米,扩建面积增加了160平方米,原来稻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思维导图,首先是审题。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哪些要分析清楚,这里面有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就是“增加了”,有些同学往往就会粗心大意看出“增加到”。一字之差,答案完全不同。

第二步就是找思路。最好是画出一个图形,小学数学考察的是孩子的形象思维,也就是可见即可得,通过画图能够更好地解题,到了初中就是逻辑思维,到时画图就很难解决问题了。通过图形和条件看出,这道题考察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解题思路也就出来了,先通过增加的面积,计算出宽度,再去计算原来稻田的面积。

第三步,出结果,有思路了,就只要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当然答案出来以后,最好学会反向核算下,看下结果是否正确。

就这样通过思维导图,简单3步就能快速解出数学题,孩子在开始运用这种方法会感觉有点麻烦,但是只要用熟悉了,速度就会非常快,并且思路清晰,不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