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它是以整合多元教学方式、调动多方感官和行为,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调动多学科思维方式(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规划、协作、创造等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课题组基于本区域师生对STEM教育认知现状,通过实践探索明确目的、初步形成实践支架和基本的导学流程。
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宝鸡市千阳县教学研究室小语教研员张勇杰
实施目的支架
针对千阳县STEM教育缺失,师生对其理念、课程和教学形式“不认识”,课题组提出《基于STEM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活动化学习实践探索》这一课题。通过调研、学习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其教育目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发师导生学“支架”,确保STE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明确其教育教学价值取向,这是小学语文课程中落实STEM教育理念的前提。
首先,明确育人目标。STEM教育不仅是通过自学或教师讲授习得抽象知识,更强调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STEM提供了学生动手做、参与规划设计、实施体验,经历思考协作、探索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成长经验应对现实问题,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知识能力理解分析、迁移运用,培养协作沟通、实践验证、知识选择、运用和创造能力,发展并提升学科思维质量,逐步培养其高阶思维形成。通过项目式体验学习,实现知识创造生活、解决问题的价值所在,培养善于协作、乐于探索,具备必备知识能力、且能灵活运用,具备健全的人格、具有仁爱之心等必备品质的新时代建设者。
其次,遵循认知规律。STEM教育理念和形式的落实,必须遵循教育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省STEM教育培养目标梯度推进、教学策略各有侧重。如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策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主,强调情境化、故事化、游戏化;小学阶段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活力为主,多利用思维导图、联想等;中学阶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注重归纳法、数图工具的使用等。从学科融合现实看跨学科教学是呈“喇叭状”的,幼儿园教育的跨学科属性强,小学开始逐渐分科,到初中则分科明显,单一学科难度加大……这一现象是教师组织STEM教育,落实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如何实施、凭借什么支架工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落实STEM教育理念和活动方式,必须要尊重学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现状和规律,有针对性的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学习工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开展语文活动化学习。
再次,建构项目支架。课题组经过调研学习,立足小学生认知思维、结合本区域师生现状,借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方式,尝试开发了保留语文课程学科独立特性,又与数学、英语、科学、艺体等各学科元素内容彼此间相联系的主题项目活动课程,即“相关课程模式”。所谓相关课程模式,是美国马里兰大学赫希巴奇(Herschbach,2011)提出两种最基本的课程模式:相关课程(the correlated curriculum)模式和广域课程(the broad fields curriculum)模式。课题组基于目前STEM教育理念发展不深入、不均衡,我们课题组立足千阳县域五年级,以语文教材学习板块走向县域文化探索的思路,经过反复调研,选定主题,确定项目,分解活动及学时,结合统编五语文教材开发了“W-2666”项目式学习活动“支架”。即五年级上下学期分别为“民间故事”和“燕伋文化”两大主题,6个项目,12个活动,为学生设计了40余个任务工具。这套主题项目活动学习“手册”,以语文课程为核心,以兼容多学科、活动化的学习工具为抓手,以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和培养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这套“手册”为教师实践探索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活动化教学实施导学提供了实践操作凭借。
教学实施流程
针对千阳区域师生对STEM教育理念认知不足,立足区域实际,兼容多学科、语文活动化学习导学评价双线并行,采用“导学引、扶、促;激励督、展、评”一般模式,在五年级实践中反响良好、取得有效学习的目的。
“导学”,即“引、扶、促”三步导学,以主题项目学习活动手册为教学支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接受、体验STEM教育理念下的主题项目式学习,从活动实践过程中训练必备能力,受到必备品质教育。一是内容工具“引”。首先,是学习任务支架引导。课题组开发的“语文活动化学习手册”,是针对教师教、学生学,每学期以一个主题贯穿,下设三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设计了1-3个任务活动,每个活动中又编排了若干实践任务群,在每个任务群里,提供了若干任务工具。梯度式层层聚焦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支架”工具,主要为情境型和工具型两种,而这些教学“支架”选择运用,基本尊重小组成员的能力兴趣,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手册”中的活动内容、任务工具引导教师教、学生学、有内容、有步,骤循序渐进。其次,课内指导“引”。学时规划为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学期课内指导、展示约为10-12学时,由教师课内指导、组织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促进学习落在实处。基于STEM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手册,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了内容步骤,引领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再次,项目活动学习“引”。在“活动手册”指引下,每学期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项目活动,任务明确。教学实践以同一项目下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每一个活动为单位,分步骤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一般分为:第一步,在尊重学生个性喜好的前提下,引导自由组队、协调优化;第二步,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和任务;第三步,小组协作或自主有序完成任务;第四步,过程督导或展示评价。利用“手册”内容和工具梯度步骤,引导学生在合作与自主相结合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训练、培养其综合素养逐渐提升。
“扶”和“促”主要针对教师“教”的层面要主动、积极地“作为”。“扶”,即教师在学习指导、督促和评价中对学生的扶助。首先,是学习活动组织和安排,内容、工具、方法的授予和任务规划、成果呈现形式的“交代”;其次,是对学生学习“奋、悱”之时予以启发,活动过程督导;再次,是学习成果评价、检测的组织和鼓励的“回应”。“促”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活动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完成情况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促进,调动一切激励手段补充学生学习“动力”,以确保每一活动任务掷地有声。促的是过程、促的是结果。
“激”,即为督导、展示和评价。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开展学习阶段性或终结性督导活动;以排练表演、图文展评、交流汇报、语言表达、文本成果结集,视频图片形成专题片等展示形式呈现;以阶段表彰奖励、积分累积晋级等评价方式,激励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登山式”持续学习。通过“导学”和“激趣”两线融合并行,确保“语文活动化学习手册”内容和目的有效落地。
【本文为陕西省STEM专项课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活动化学习实践探索》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立项编号:STEM20014】
编辑:关中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