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事的时候,喜欢看诗词大会,究其原因,就是想看看那些熟读古诗词的人,还有他们能够顺口就对出的古诗词句。看电视的时候满是羡慕,羡慕他们张嘴就来,然后思索着自己为什么不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唐诗宋词接触的多吗?仔细回忆,除了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过多的接触了,所以是否能够把古诗词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还是看每个人平日里的习惯——是玩乐为主,还是读书为主,或者什么都不在乎!

上学时候背诵的古诗词都已经不怎么记得了,脑海里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上学之前跟随着父母在家里背诵的各种五言和七言绝句。我想,这应该是年幼时候属于我的最深刻的记忆了,仿佛也印证了那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诗句。


到现在,我也算是零零散散也接触了无数的唐诗宋词书。以前逛书店,会看到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我也只是看一眼,然后便放回原位。后来,看到了印刷着比较复古的唐诗宋词,我便买回家了一本,结果却并没有继续看下去。

最近逛书店逛得多了,不知道是因为诗词大会的原因还是我关注书本更多了,看到的唐诗宋词书也多了起来。除了又厚又大的适合放在家里看的唐诗宋词,还有可以随身携带的口袋本唐诗宋词,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版本。

最吸引我的,却不是这些,而是现在我看到的这本《思维导图学古诗》。在看到这一套书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还可以把思维导图和唐诗宋词练习在一起。不得不说,群众的智慧让人感慨,而我这愚笨的脑袋大概也只适合死记硬背了。

思维导图我明白,或者说平日里看书或者学习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一下思维导图,让自己的脑海更清晰。但是一直到我遇到《思维导图学古诗》,我才发现我从来没有在背诵诗词的时候运用思维导图,所以我才没有小时候背诗的记忆深刻。

《思维导图学古诗:记事抒怀》分为五个部分:送别、思乡、爱国、明理以及其他。而这五个部分里,一共列出了28首诗,其中包括了我们在读书时期就学过的《悯农(其二)》《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现在的我,对于这些诗,也只是会背诵而已,究其大意也只记得一点点,但对于这些诗词里的具体含义,有针对性的故事,我就完全不知了。翻开《思维导图学故事:记事抒怀》,我可以把这些我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诗词重新看一遍,还可以通过里面的赏析和趣记去了解那些我不知道的故事。

除此以外,每一首诗词的最后一页,都会有对应的知识链接。通过知识链接里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诗词里面所表达的具体事情在当时的时代里,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存在方式。就比如《赠汪伦》里面的“踏歌”,在知识链接里,讲解了踏歌的具体含义——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又名挑歌、打歌等。

到了唐代,踏歌一方面在民间更为广泛地流传,成为一种重要的群众自娱性活动;另一方面,被改造加工为宫廷舞蹈。本诗中的踏歌指的是边走边歌,这应该算是最早期的广场舞了吧。


因为是小学生必背古诗,所以这一套《思维导图学古诗》的诗词之上,全部都贴心的印上了汉语拼音。不论父母是否在身边,已经开始学习了汉语拼音的孩子,都能自己将这些古诗词读出来,一遍又一遍。

就算认字少,就算看不懂赏析、趣记、知识链接以及实战运用里的文字,但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图片,我想看这本书的孩子还是能多多少少的去理解到自己正在读的古诗词的含义。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听自己的父母给自己的讲解,想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会感觉到非常的深刻吧。

思维导图的含义,不仅仅是充分的去理解那些来自于遥远过去的古诗词,更多的却是开发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根据这情景理解出更多的我们可能没有想到的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暂时无法去往别的地方了解不一样的存在,那么开拓视野最简单的方式便是通过图画来自行幻想和理解,并讲述出来。

《思维导图学故事》,让孩子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学习古诗词,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之中浸染诗词气息,然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培养学习更多的知识,感觉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