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片PPT · AI自动生成演示文稿,模板丰富、排版精美 讯飞智文 · 一键生成PPT和Word,高效应对学习与办公

大家最近看的一本书叫什么名字?大致讲了啥?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大部分人会犯难,说得好好回忆回忆;还有一些人会说:有的有的,让我翻翻我的读书笔记,让我打开电脑给你看看我的思维导图。

《学习敏锐度》思维导图 by 小凡

如果仅是摘记更多知识,投入产出一定不成正比的,包括收集思维导图

因为如果我不问你这个的问题,你在记完笔记或者做完导图之后,有打开过他们一次吗?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NO。这也是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第二章所提到的低水平勤奋的其中一点,摘记更多的知识。当然他只说到这里,但在我更深次的理解,收集思维导图同样是低效的。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先别急着反驳,我并不是说读书没有用,只是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但却获得了不成比例的收获,那是非常低水平的勤奋。

学校里的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在不断记录新知识,但是这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不管是躺在书里,还是记在我们的笔记中,都只是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到“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

把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就有用了吗?其实这只是一个帮助我们梳理思路的工具,用它来帮我们理清知识结构或者搞定工作思路是好的。但它实在是无法承担储存知识的重任,所以我每次看到许多博主分享内容后附了一张思维导图,然后评论清一色都是求知识导图的,我是真的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放慢速度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才是学习

那怎么才能学到位呢?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你的知识系统升级,也就是你怎么做出你的行动,你如何分配你的时间,你如何去完成你的工作。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能够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基于这个标准你可以回顾一下你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

那要怎么实现呢?书里提到的方法是可以放慢速度,将读书后受到的启发与过去的经验结合,从而改进工作方法。我自己在5年的复盘经历中呢,总结出来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系统,依照一定逻辑划分出各个模块,把那些你觉得有用的知识,直接拆解出来,作为一块补丁用来升级你自己的知识系统,再结合一张计划执行表,直接将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光在脑子里想,直接把这些东西落到纸面上,让他们成为实实在在可操作执行的步骤。

不断迁移,不断跨界,凝练出自己的“临界知识”

再补充一点,一本书的知识点也是非常繁杂的,我们如果想要更高效,就要多去把新知识跟原来的临界知识进行结合。例如复利效应、二八效应、概率论等等,几乎任何领域的知识往上溯源,你都能看这些底层逻辑的影子和影响。这样一种联结思考,一方面能让你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更加强化临界知识在你大脑中的认知。

最后做下小结:

  1. 抛弃记更多笔记,收集更多思维导图的低水平勤奋思维
  2. 放慢你的阅读速度,把你读到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建立并升级你的自己知识系统
  3. 重点去寻找“临界知识”进行联结

——分割线——

用“知识系统”读透系列,展现实际的学习过程,给各位小伙伴们呈现到底应该如何系统化地:

  1. 识别并判断信息价值;
  2. 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3. 怎么将这些信息价值彻底发挥出来。

每个普通人都能掌握,靠科学的方法改变自己的人生;小凡行,你也行,让小凡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