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沈红亮,一名喜欢思维导图, 喜欢孩子,喜欢分享的思维训练讲师。
在多年的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关键词排序一直是学员比较头疼的问题。
在他们的练习中,问题更是百出,有时就是按照句子的顺序从头画到尾,只是简单地去掉一些介词、连词等词语,真是恨不得原句多长,他们的分支画得就有多长;有的虽然进行了关键词的提炼,关键词顺序也进行了调整,但是先后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没有抓住关键词排序的原则产生的。
其实,关键词的排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关键词的词性,由虚到实来排,也就是按照大类、中类、小类、细节的顺序排列;二是按照关键词的重要性来排列,越是重要的词排得靠近中心主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将以下词语绘制成思维导图:2B铅笔、学习用品、笔、铅笔、文具。
你会怎么绘制呢?
我们可以看出,这张图是按照由虚到实的顺序排列的,前面的词语都包含后面的词语。
例二:小学课文《燕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这句话画成导图的话,不同的人画出来的还真是千差万别。
A类人这样画:
画成这样的,我们一看就知道,此类人没有学过思维导图,他只是简单地将关键词按照顺序排到了线条上面。
B类人这样画:
画成这样的,能感觉到此类人正在学习中,但还没有完全学明白。此处将句子内容进行了删减,删除了一部分描写柳丝的细节。这样删是可以的,但是若将描写柳丝的细节删掉的话,那千万条作为描写柳丝的细节,需要同时删掉。
C类人这样画:
画成这样的,我们能明显感觉此人对句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并且词语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先提取句子的主谓宾:微风吹拂柳丝。柳丝后面接的一个是柳树的数量,一个是柳丝的动作,都属于补充说明柳丝的。展开后面跟的是嫩叶,和柳丝组成的也是主谓宾结构,嫩叶后面接的是黄色,黄色是补充说明嫩叶的。
在关键词的去留上,需要根据绘制的目的来,若我们只需要知道微风吹拂柳丝这样的核心关键内容,那其余的词语就都可以删除。若我们不但想清晰的呈现原句的核心内容,也想体现原句的细节,那就选择C类人的画法。
例三:以“家”为主题,可以绘制成三张目的完全不同的思维导图。
如果想侧重家里每个人都在做不同的事情,就以人物为主干分支,妈妈在做什么,爸爸在做什么,儿子在做什么。
如果想侧重家里不同房间的功能,就以地点为主干分支,在客厅时干什么,在厨房时干什么,在书房又在干什么。
如果想侧重具体做的事情,就以事情为主干分支,跳绳的有谁,看书的有谁,看电视的又有谁。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大家应该能够清楚目的不同,关键词的顺序也是不同的。
讲到这儿,大家是否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呢?学习思维导图没有太多的秘诀,关键还是练习,在练习中感悟,在练习中提升。
我,沈红亮,一名喜欢思维导图,
喜欢孩子,喜欢分享的思维训练讲师,
希望帮助千千万万的家长和孩子思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