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周同学」。
今天的文章,介绍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工具「思维导图」。
虽然都知道。但你在使用它之后,你的学习效率真的提高了吗?逻辑思维能力真的有变好吗?工作能力真的提高了吗?
如果你没有,那就先回到一个场景。
一个非常常见的情景:
当老板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你没有丝毫头绪,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你一般会使用什么工具来梳理思路?
1、拿出一支笔、一张白纸。
2、打开一个思维导图软件。
3、傻坐着,静待灵感。
4、梳理思路是啥?直接开干啊!
刚毕业时,我可能是 3 或 4 ,现在我肯定是 2 。
首先,4 肯定是不对的。我在我的《看令人心动的offer学职场潜规则》那篇文章提到过,执行前一定要先思考。
1 和 2 都挺好的,看你的个人习惯。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思维导图」。
很多年来,我一直都认为「思维导图」是一款被严重夸大的工具,其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这句话说的没错,到现在我也觉得没错。
但最近,我发现确实还是小看他了,现在才真正地摸索到了「思维导图」使用方法的底层逻辑。
对我而言,目前的它,能很好地帮助我梳理思路,解除我的思维固化,丰富我的想象力!
下面,就来说说关于「思维导图」的优势、弊端以及使用误区,好的坏的都说。
01 思维导图能干嘛?
第一,帮助我发散思维,梳理思路
工作中,当接到一个任务安排时,我们先要做的不是立马执行,而是先思考。
如果不思考,没确认好目标,没弄清楚方向,没挖掘出老板的真实需求。很多时候,就会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那很多时候,我们拿到项目第一感受就是迷茫,非常迷茫,这么复杂的项目不知道该从哪开始。
这时,我就会打开思维导图,开始逻辑的发散性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列任何的一二三四,不要做任何的格式美化,你就只需要想到什么就打出什么,然后根据你列的这些词,一个个的拓展发散开来,最后再进行归类分组、重新组合。
这样,思维导图就把基础框架列好了,你就可以根据框架去飞书或notion等软件做进一步的细化和丰富。
那为什么这个过程采用思维导图而不是像这种的列表式笔记?
因为首先思维导图本身自带样式的,你会将它看为图像,制作思维导图仿佛就是在画一幅画,有利于你的发散性思考。
而列表式笔记就只是纯文字,看这些文字完全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思维导图的这种树状结构让你有了「上帝视角」,你具有大局观,你在掌控整个的思维游戏,发挥的是你的结构化思维。
相反,列表式笔记是线性思维,从上往下,而且你必须要得列个一二三四,这样非常不利于我们的发散性思考。
第二,帮助我清晰的向别人展现我的思路
思维导图对于大部分人最大的用处是什么?
那就是发朋友圈。
为什么思维导图会在朋友圈那么受欢迎?因为它确实有利于呈现。
它是图像化的,别人看起来压力小很多;它是树状结构的,你的观看逻辑是跟着框架逻辑的走的,不需要费劲地去找一二三四。
所以,当我需要将工作成功展示给同事看,有时间的话当然可以做PPT,没时间的话就会做思维导图,因为实践发现,这是最利于大家的理解的一种方式。
总结一下:思维导图最大的作用是搭积木,在你没有任何头绪的时候可以用来理思路,把自己能想到的全部列下来,不要管通不通顺,不要分类,就是列就行了。
02 一些不恰当的用法
第一,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课程/读书笔记
很多同学,不管记录任何笔记都会使用思维导图,除非你有非常好的复习习惯,否则从使用逻辑上是不提倡的。
试问一下,有多少同学在列完漂亮的思维导图之后,还是会反复拿出来看呢,大部分人都不会经常拿出来看的。
在我们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的时候,你以为整理出了知识框架。
但其实,这个框架是别人的,其实你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你是抄袭了作者的思维体系。
而如果非要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读书笔记,那更适合像教科书那种逻辑较为单一清晰的书籍,而不适合那种网状结构、逻辑复杂的小说类书籍等。
为什么说思维导图不适合做笔记?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方便进行之后的信息检索。
所以,关于读书笔记、课程笔记,可以参考康奈尔笔记法,也可以理解为「分区记录法」,像我就在使用notion这款工具,会比思维导图好用很多。
第二,太过关注思维导图的美观性和逻辑性
非常不建议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格式的美化,以及过多的思考事情之间的从属关系。
思考时,就直接把这个样式调整栏给隐藏了吧。我们在思考中的核心目的是理清思路、发散思维,而不是要做的有多漂亮,理清每一个小的细节。
一旦有了预设的分类,你就会束缚自己的思维,只在当前的分类里挣扎思考。
03 这样使用才靠谱
第一点,在你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好笔记之后,复制出来一个,然后将这些回答全部删掉,是的,别犹豫,全部删掉,只留下这些问题。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去自己回忆、联想,一步步的,最后搭建出自己的知识框架,你的框架和原来的肯定要很大的差距,但是没关系,查漏补缺,对照着一步步进行完善。
相信我,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习,你再不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了。如果真的脑子聪明,那些问题也可以删掉,直接从一个主题开始。
如果你一直都是做思维导图的,那它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有用的。
不过,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但一旦养成了这个学习习惯,你今后的学习能力就是会超级牛的。
第二点,当我们看视频时做笔记,我们应该列的是问题。
然后一个个地去解答。当你一个个的列好之后,能帮助你更加结构化地去了解知识。
这时,你就会发现有的UP主其实一直在注水,对于很多真正的问题,只是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再列出几个概念,再加几个段子和梗,就没了,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看完这篇文章,你也可以列出我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看下我到底有没有再注水。
第三点,以我平时的写作流程为例。
我一般会先我所有的灵感记录在notion中,一个问题加一个想法回答,不排序,写错了语句不通顺也不用管,只要之后看的懂就行。
当这个草稿已经写的足够多了,差不多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了的时候,我就会打开思维导图,列出文章的框架、关键论点、以及一些金句。
最后我就可以根据我的这份草稿和这份框架来写一篇文章了,亲测有效,写起来的速度非常之快。
04 小结
最后,总结一下这期的内容。
思维导图主要是用来丰富我们想象力、破除思维固化的。
其主要价值在于整理,而不是记录。逻辑思考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是解决问题。
当我们使用它来做笔记是,形成的知识框架是作者的,而不是你的。
所以,如果想更加有效的学习,我们应该重新搭建一个自己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内容还有点意思的话,关注我哦~
一周至少一更,持续更新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