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是案例吗?是一个人可以做的吗?是观摩公开课吗?就上一次课可以吗?课例研究成果就是最终的公开课(录像)或教学设计吗?其实都不是,研究员杨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课例研究这一概念有了重新认识。课例研究要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每次磨课要带着问题去听课。研讨要就问题是否解决为核心展开讨论。下面以《两位数减两位数》三次授课为例,再现课例研究的动态变化:第一次授课,教师再提出如何计算?后,只找了举手的同学,然后让其他学生重复这位同学的说法,然后教师亲身示范。课后反思:教师讲的过多,学生互动性弱。于是就这一课展开研讨:让学生尝试多种算法。多问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数学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说“今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计算76-19=?比如生6的那种方法:把76看成80,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尽管算出来了,真的简单吗?数学课讲究最优最简,一定要给学生传递这种意识。提倡多种算法是激发个体潜能,优化算法是促进个体发展。
数学课一定要有课前测和课后测,课堂上的热闹并不是所有个体的真实反应,检测更能接近事实。
课例研究到此结束了吗?没有,通过课例系列观摩研讨,只是发现了问题,经过大家研讨逐渐达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但是还没有方法可循,所以总结方法很重要。课堂有效的交流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己自主说,让学生说出不同,让学生个性地说。
从具体课例上升到学科本质做研究:思考计算教学为什么一定要倡导算法多样化?教学中的难点也就是学生认知的困顿点。教学前,教师要对“位置值”和“重组”这两个学科本质要素进行审读。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退一当十,退位后数字的重组导致了算法的多样化。
这就是完整的课例研究动态呈现,今后的教研活动可以依此为标准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