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传承与创新,是目前中医界的两大发展主线,也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中医专家认为,中医创新是对中医传承的一种背叛,会影响中医的传承工作。事实是这样吗?中医创新与中医传承,二者是矛与盾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经方三十六讲》这本书,来探寻答案。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前后对比国家对于中医的发展政策,我们发现,中医发展的主基调是永恒不变的,优化的是发展方法,从“传承发展”到“传承创新发展”,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医发展的迫切性,以及中医创新在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很多人担心中医创新会影响中医的传承,导致中医原有的体系被破坏和颠覆,这是杞人忧天还是事实呢?我们不妨都深入思考一下。
若是把中医创新理解为使用西医解读及解剖中医,使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分析中药成分,或者简单进行中西医症状、疾病等的对照统一,那么可能会影响中医传承,甚至有颠覆中医的可能,因为简单通过西医了解中医,往往是以质疑的心态在解剖中医。
真正的中医创新是什么?绝对不是用西医改造中医,而是中医在自身庞大体系中的一种蜕变和新生,这种新生的理论系统及实践手段,能够把中医自身统一及规范化,并且对外接受现代医学及现代技术的一种深度融合,且不会影响中医自身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及原有治疗手段的运用。
中医创新的理想模型,一方面可以保持中医现有体系的完整性,并从中不断吸取优秀的理论、技术,使传承能够不断地汇聚及壮大,另一方面又可以与现代医学对接,借助于现代医学的优点,不断优化中医的理想模型及传承技术。中医的理想模型,把中医传承与创新纳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医的车轮向前而行,而不是如现在的中医发展一样,有传承有繁荣,但聚散无常,始终在原地踏步,甚至还可能退步。
历史已经证明,中医未来的突破点,必然是在医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在伤寒六经体系上。我们目前对于伤寒六经体系的解读,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一种释读过于高大上,把伤寒六经虚化,气化,云里雾里,让人难以捉摸,沦为学者标榜自我的武器,于临床指导意义不大;另外一种就是过于接地气,以方证解读伤寒,一证对一方,这使伤寒六经难以形成理论体系,难以上升高度,自然也就不能有创新点及发展点,最多是原地踏步。
《经方三十六讲》作者独辟蹊径,以“穿凿会通理论”解读医圣仲景的伤寒六经,一方面保持伤寒六经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不变,另一方面把伤寒六经系统脏腑化、经络化、俞部化,使其诊疗有了更加便捷可靠的操控性。
从目前来看,穿凿会通理论体系,对于解读伤寒六经及各家学说,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中医创新的有效途径,把传承与创新融为一炉,矛盾一体。在后续的文章中,会继续通过《经方三十六讲》,来分享关于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内容,也欢迎各位朋友及同道提出各种质疑及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