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
原文链接:https://www.igancao.com/aq
作者:焦一鸣
关键词: 中医发展; 自信自强; 创新; 评判; 技术储备
在阅读期刊论文及中医课题评审时,很难见到纯中医内容的项目,各级中医院的临床科室的设置、中医学会各专业学术委员会的设立及现代中成药的研发都是仿照西医或照搬西医的模式[1][2],似乎有中医界无自信自强的感觉。我们认为中医药必须有自信自强加创新,才能发展壮大。
1.要自信 首先中医是科学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用中医药的理论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及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可以分析治疗疾病,也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其临床疗效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并得到民众信可的。
因此中医药工作者要自信,不要什么都要用西医的东西来验证自已,更不要以西医的标准来要求自已。因为二者对人体认识的方式和方法不一样,是不同的学科体系。就如足球比赛的规则不能用于评判排球比赛。
西医是以生理、病理、解剖、病原学等为基础的学科,研究人体的微观世界。中医是以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及气血理论等为基础的学科,“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是其灵魂,强调人与自然界是个整体,注重人体的宏观世界和阴阳平衡。
西医是辨(诊断)“病”,从而确立治疗用药,也就是见病用药。实际上就象在修理一部机器,寻找(诊断)某个损坏的零件(器官组织),或某个不通的油路(血管)和电路(神经)进行更换或修理(治疗)。并研究“病”的转变规律。他是针对病理改变,生化、免疫学指标的修复,病原微生物的杀灭,针对的是局部的病变。中医是辨“证”,辨别人体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原因,诊断具体的“证”,确立治则选方用药,也就是见证用药。研究的是纠正失衡的人体生态(证)及变化规律。考虑的是人体整体平衡及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既然两者对人体的认识及解决方法不同,但最后目的(疗效)是一至的。所以不能用西医的认识来要求中医、衡量中医,只能用临床疗效来评判。因此中医必须要用中医药的理论来要求,要有自信心,相信中医药自已的理论与实践是正确的。
用传统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传统的中国武术、针灸已经走向了国际,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传统的中医药也在走入世界,尤其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已有普遍的运用,但在西方国家使用还不普遍,可能是受到西医的认识观影响。要纠正国际上用西医的评判标准去对待中医一时还做不到,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用中医药的疗效说话;二是用传统中医药的术语去解释,就如中国武术,一定是用中国武术的术语来述说,而不是用国际体育通用的术语去解说。因为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方法不同,不可能用统一的语言来述说。
2.要自强创新 中医要自强,就要不断的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提高疗效就要勤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或修正对证的认识,并要勇于创新。
一是要开展方剂的新陈代谢研究,“方剂学”类专著是一个时期经临床实践,向临床推荐的较为公认的疗效很好的方剂。但它有一定的时间性,从古至今,这类书已出版过多种,每次都有较大的增减,吸收当代精华,推动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但是近代编著的此类方书包括教科书,几乎未作较大的改动。这使得在方剂学领域里知识老化,难于提高临床疗效。因此方剂的新陈代谢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3]。
二是补充完善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医的宏观辨证系统已趋于完善,但还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完善;微观辨证系统还未建立,需要认真研究[4][5]。
三是技术储备,由于人类的活动,自然界生态的变化,疾病谱改变,会出现各种新的病证。近几十年来新发生的各种病证已有很多,我们中医都积极参与了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未来还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疾病,作为中医药要时刻作好准备,运用《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中医药理论进行预测及早做好技术理论的储备。中医对待新发疾病有着很好的优势,在西医对新发疾病的机理不明了时,无法对因用药,此时中医就可充分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对证用药,及早的进行干预治疗。如前些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近期的新冠肺炎的出现,在流行初期,西医对其认识有限,早期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选择用中医药治疗并获得很好的疗效,就是例证。近期国际上又出现不明原因的儿童急性肝炎及猴痘病毒流行,当然还不排除今后有可能出现野生动物自带病毒传予人类以及未知的生物或基因战,都值得中医界的关注,应做好前期的理论及技术储备工作。
总之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是以纯中医的形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显示了中医的自信与自强。近代由于西医的引进,中医界也慢慢介入其中,由于自信心不强,很多研究都加有西医的内容与标准,试图用西医的方法来验证中医和研究中医。我们认为对现代科学的应用,一定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引进消化吸收,为我(中医)所用。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新发病证,要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做好先期的理论及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1].焦一鸣,王 放.中医研究“病”的反思[J].医学争鸣,2014.5(3):16-18.
[2].焦一鸣,王 放,蒋玲霞.错位的中医研究该休矣[J].医学争鸣,2018.9(3):48-50.
[3].焦一鸣,李敬国,王 放.论方剂的新陈代谢[J].医学与哲学,1992.13(2):36.
[4].焦一鸣,王 放,潘少骅.谈辨证论治的不足与完善[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1):8-10.
[5].焦一鸣,王 放.再论辨证论治的不足与完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16-17.
I 原创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