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讲到杜甫的《石壕吏》,我把康震那段非常著名的解读用PPT展示出来,和学生们进行了一番讨论。
康震说:“石壕吏是谁?石壕吏是国家的公务员,是郭子仪的军队委派的地方部门的武装干部,到村上来完成这次紧急征兵任务。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这里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三个儿子战死两个,老太太仍然愿意做出牺牲,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我问学生,康震说得有道理吗?学生们年纪还小,容易被权威左右,竟然有些不置可否。
我说,第一段就“有吏夜捉人”五个字,一个“捉”字,说明老百姓去当兵是不自愿的;一个“夜”字,则表现了石壕吏卑鄙的勾当。
第二段,石壕吏“一何怒”与老妇“一何苦”形成强烈对比,丝毫没有半点儿官爱民的温馨场面。
第三段“存者且偷生”五个字,可以看出老妇人是多么的凄凉,哪有康震所说的“愿意做出牺牲”那么伟大?
第四段“幽咽”两字充满了悲凉,康震却解读成自豪感,可笑。
总之,《石壕吏》从头到尾控诉的是官吏不顾百姓死活的蛮横行径。康震却为了拍马屁,美化了为虎作伥的爪牙,真是误人子弟。
再说,“安史之乱”纯粹是李隆基为首的封建势力,因为自己的奢靡享受,给国家带来的灾难,然后和安禄山进行狗咬狗的争斗,关民族大义什么干系,康震是不是老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