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作文点题技巧
点题法_作文指导技巧
作者:小鱼儿 时间:2016-08-25 09:53:46
当前,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普遍反应作文难,其主要症状就是:一是写不快文章,二是写不好文章,中考作文指导---点题法。在这里,将着重谈一谈,中学生作文的特级能力问题。?
首先我们还是来谈一谈破题:破题也叫做点题,是指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以便了解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你写此文的意图何在。用一句话概而言之,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训练目标:对于我们中学生朋友而言,如果作文功底不是很深厚,往往宜采用明点的方法好,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中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明、暗点之分,分得不是特别清楚。通过我们的讲解,中学生朋友们会明白什么时候适合用明点,什么时候适合用暗点,也将懂得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点题功夫。以后做到作文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写作方法:点题有明点与暗点之分,也有“卒章显其志”与“首句标其目”之分。在使用明点时,就是要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点题含义。如《火红的花》开头的句子:“我家的后花园,有一株火红花,每到夏天,它都开得火红,就像爷爷那火红的脸,
暗点一般在字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捕蛇者说》一文,在文中结尾处有一句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就是在比较“赋敛”与“蛇毒”之中提示出文题的含义,表达作者要写此文的意旨。?
点题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卒章显志法”。前人评论杜甫诗歌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一篇之妙,在于落句。”这句话提醒写作者要写好结尾。在文章的结尾,用一、二句话显示题旨,这就是卒章显志法。当然,这一、二句话要如刘禹锡所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设万景”,是含义深远而精炼的话语。
当然,点题法中“首句标其目”的情况也不少见,这种方法目前有人称之为“入手拎题”,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行文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离题偏轨。?
篇中点题的情况也有,在叙述或议论的过程中,用简洁精炼的语句,不失时机地点明文题所包含的深意,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点题的本质意义是指于文章关键处,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数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如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色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晴一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成为历代传诵的名言。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全文为之而增色。?
点晴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明力。因此运用点晴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运用点题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旨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显志”,或任意拔高,更不是硬贴上去的。?
2.题旨不但要高度概括又要有表现力,而且要精炼准确,干净利索;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3.题旨的开掘,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总之要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
二、作文拟题技巧及方法
1.形象醒目
要尽量避免俗套的体例词语,如记、叙、说、论、议、感等。寻求形象的表达,方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如“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藤索”指人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人们的帮助;用“藤索”使这一说法形象、生动、新颖,让人回味无穷。
2.概括凝练
好的作文题目,既能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又能让读者真正地一目了然,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7年江西卷作文),行文紧扣标题,交代“爱你不容易”的缘由,向语文倾诉了自己的一片痴情。文章的标题即是主旨思想。
3.精警诗意
一个精警的题目,一个满蕴诗意的题目是对拟题的更高要求。精警的标题,能给人警醒,发人深思,自然能取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一蓑烟草任江平”(2008年福建一作文题目),富有警醒世人的作用,点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它也是全文中心所在,这一题目告诉读者:繁华红尘于“我”如浮云,拥有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才是真。同样用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为题,给人以诗的意境、美的享受,如“为‘伊’消得人憔悴”“青山寂寂水澌澌”,这些题目皆意境幽远,诗意斐然。
要打造亮丽的标题,不妨借鉴以下技法:
(一)妙用修辞
1.比喻
拟题常用的修辞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比喻的功效是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有很多用比喻手法拟出的优秀作文题目,如“生命是朵常开不败的花”,一个形象的比喻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盎然的诗意;再如“一杯沧海”,把一本书比作一杯水,把人生比作沧海,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永不停息的河流”“生如夏花”“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清白的良心是温柔的枕头”等文题都是比喻修辞的妙用。
2.比拟
在标题中运用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即把物人化或是把人物化,把甲物拟作乙物。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标题具有思维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一标题,将语文人格化,把对语文的炽热、浓郁的情感真切地呈现了出来。
3.对偶
对偶形式上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节奏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以“对偶”手法拟定标题,往往能出奇制胜,如以下作文标题:“雨润万物,馨香满天”“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都采用了对偶方式命题,既展示了文采,又突出了语言的创新,可谓一举两得。
4.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衬托、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更利于展示文章的内蕴。如“忘记与铭记”“灵动与沉稳”等标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为辩证地分析问题确定了立足点。
5.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呼告这种修辞格拟题,开篇前即以强烈的思想情感冲击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父亲,我爱你”“救救孩子!”等标题均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营造了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6.列锦
即把相关或不相关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并列在一起做标题,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抒情。这种方法适宜于散文的拟题,如“诗人?明月?黄花”“诗?酒”等都是列锦式标题的成功范例。列锦式标题通过意象的组合构成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化用、引用拟题法
古典诗词佳句、当今流行歌词、俗语、成语、名言警句、广告词等,经典、别致,引用或化用后以之为标题,既浓缩凝练,又可收到诗情画意、富哲理韵味、幽默趣味等不同凡响的效果。
1.引用、化用诗词
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层出不穷的当代诗作精品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内涵底蕴,以此来做题目,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学修养,又不落俗套,清新别致、韵味悠长。“怎一‘情’字了得”“别人的风景你的梦”等标题分别套用、化用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卞之琳的《断章》中的诗句,文题富有文采,充满诗味。引用、化用诗句,使用整句,可使标题整齐划一,音节和谐,增加了含金量。
2.引用、化用歌词、广告词
标题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歌词、广告词,既能起到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的效果,也能彰显文章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