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为方便有需要者编辑,特附纯文本如后。另外,文末提供有PPT照片版。
【代数6-1】有n个小球,将它们任意分成两堆,求出这两堆小球“球数”的乘积,再将其中一堆任意分成两堆,求出这两堆小球球数的乘积,如此下去,每次都任选一堆,将这堆任意分成两堆,求出这两堆球数的乘积,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求证:无论怎样分堆,所有乘积的和不变。
【题感】本题给出了一种操作,并对每个操作定义了一个“特征值”。
但它与通常的操作问题不同:并不是问某个目标是否能实现,而是证明,无论怎么操作(可选性操作),操作结束时所有特征值的总和不变。
这相当于证明一个“不变量”(相对于“从开始到结束” 的整体过程中各种可能的操作方式而言,而不是相对于“同一种操作方式”的每次操作而言)。
为了证明这个不变量,需要穷举“从开始到结束” 的所有可能的操作方式(全范围命题),这是难以做到的!是因小球的个数n不是具体值,无法穷举各种操作。
由此想到,先研究特例:取n为一些具体的简单值,为“穷举”创造机会。尽管“穷举”方式不适用一般问题,但“穷举”特例中的操作,可以发现某种规律,找到总和“不变”的原因。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引入一些定义与记号。
【引入定义】如果将一堆小球分成两堆,称这两堆小球个数的乘积为这次操作的“特征值”。(并非是状态的特征值)
记操作结束时(各堆小球数都为1),所有“特征值”的和为S。
【研究特例1】当n=2时,分拆方式是唯一的:每堆一个球,所以S=1。
【研究特例2】当n=3时,分拆方式本质上也是唯一的:
第一次分拆,将球分成1和2的两部分,对应的特征值为2。
第二次分拆,只能将球数为2的堆分成1和1的两部分,对应的特征值为1。
于是,S=2+1=3。
现在还没有出现不同的操作方式,需要继续研究特例。
【研究特例3】当n=4时,分拆有2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第一次分拆,将球分成1和3的两部分,对应的特征值为3。
第二次分拆,将球数为3的堆分成1和2的两部分,对应的特征值为2。
第三次分拆,将球数为2的堆分成1和1的两部分,对应的特征值为1。
于是,S=3+2+1=6。
为了发现规律,我们引入记号描述上述分拆过程。最常见的记号,是采用数组来描述状态。
【引入记号】用(a1,a2,…,at)表示有t堆小球,球数分别为a1,a2,…,at的状态。假定一次操作,是将状态(a1,a2,…,at)中球数为ai的堆分成球数为bi、ci的两堆,则操作可以表示为(a1,a2,…,ai-1,ai,ai+1,…,at)→(a1,a2,…,ai-1,bi,ci,ai+1,…,at)。
这次操作产生的特征值为bici,记为(a1,a2,…,ai-1,bi,ci,ai+1,…,at)=bici。
这样,上述各个操作可以表示为
第一种操作方式:(4)=0 →(1,3)=3→(1,1,2)=2 →(1,1,1,1)=1。
于是,S=3+2+1=6。
现在,我们考察4个球的另一种方式,期望能总结共同规律。
前面的操作方式,由第一次操作完全确定,要找另一种操作,需要第一次操作与前者不同。这样,不难发现另一种操作方式如下:
第二种操作方式:(4)=0 →(2,2)=4→(1,1,2)=1 →(1,1,1,1)=1。
于是,S=4+1+1=6。
现在来分析两种情形中“S”相同的原因。这可从“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先看“结果”能否用序号“n”表示。
当n=4时,S=6,我们需要将6用序号“4”表示。
为此,将6分解为2×3,为了出现“4”,将因子“2”强行改为“4”,然后除以2,得到S=
。
现在看看前面n=2、3的情形,能否也用这种形式表示。
当n=3时,S=3。为了“同构”表示,先“凑”分母“2”,便得到S=
。
类似地,当n=2时,S=1。同样“凑”分母“2”,得到S=
。
由此猜想,对一般情形,有S=
=
。
如果能证明这一猜想,则题中的结论将不证自明(
与操作方式无关)。
再从操作过程看,希望能发掘使S=
的原因。
注意“
”有其实际意义:它表示n元集的所有2元子集的个数。“2元子集”可简称为“对子”,而“对子”又可直观地表示为线段或“边”。
由此发现图论背景,其中关键是,每次操作的特征值如何用边描述:恰好是两堆棋子构成的完全“二部分图”的边数。
【图论背景】将小球用点表示,而一次操作,将球数为ai的堆分成球数为bi、ci的两堆,则对应的特征值为bici,用“对子”(边)来刻画,特征值bici恰好是bi、ci两堆棋子构成的完全“二部分图”之间的边数(bi个小球中取一个,与ci个小球中取一个连边,同一堆中小球不连边)。
于是,我们将题给的操作扩展如下(增加操作的内容,然后用图描述):
【操作的直观“边”描述】每次操作将某一堆小球分成两堆,则将分别位于这两堆小球中的每两个小球都连边(同一堆中的小球不连边),则这两堆小球数的乘积,就是这两堆小球之间的边数。
现在,从“边”的角度,考察n=4时两种操作过程中“特征值”的总和的变化情况。
先看第一种操作序列:
(4)=0 →(1,3)=3→(1,1,2)=2 →(1,1,1,1)=1。
用边数描述其特征值,作出相应的图形如下(其中蓝边是原有的边,继续保留;红边是新操作增加的边):
由图可知,每次操作,使小球的“堆数”增加1,而边数的变化,恰好是在新分拆成的两堆小球之间增加边。
对于第二种操作序列:
(4)=0 →(2,2)=4→(1,1,2)=1 →(1,1,1,1)=1。
同样作出相应的图形如下:
发现其规律完全一致。
由此拓广,即可得出相应结论。
【归纳通式】对小于n的正整数k,第k次操作后,得到的图是k+1部分完全图。
证明:对k归纳。
当k=1时,假定将n个小球分成的两堆球数分别为a、b,则球数的乘积为ab。
根据构图规则,分别位于这两堆小球中的每两个小球都连边,得到二部分完全图,结论成立。
设结论对正整数k-1成立,其对应的k部分完全图为(a1,a2,…,ak),其中ai为第i部分中点的个数。
考虑第k次操作,假定它将球数为ai的堆分成球数为bi、ci的两堆,则对应的球数乘积为bici。
根据构图规则,分别位于这两堆小球中的每两个小球都连边,增加bici条边,其它部分之间的边保持不变。
考察图中的任何两个点,当它们属于同一部分时,由于新产生的同一部分中的点不连边,结合归纳假设,这两点没有连边。
当它们属于两个不同部分时,如果这两个部分都是新产生的部分,根据构图规则,它们之间连边。如果这两个部分至少有一个不是新产生的部分,则根据归纳假设,它们之间连边。
于是,得到的图是k+1部分完全图,结论成立。
取k=n-1,则n-1次操作后,得到的图是n部分完全图,每个部分恰有一个点,此时的边数Sn=
。命题获证。
【新写】用点表示小球。每次操作将某一堆小球分成两堆,则将分别位于这两堆小球中的每两个小球都连边(同一堆中的小球不连边),则这两堆小球数的乘积,就是这两堆小球之间的边数。
我们证明,对任何正整数k(k≤n-1),第k次操作后,对应的图形是k+1部分完全图。
证明:对k归纳。当k=1时,假定将n个小球分成的两堆球数分别为a、b,则球数的乘积为ab。根据构图规则,得到二部分完全图,边数为ab,结论成立。
设结论对正整数k-1成立,其对应的k部分完全图为(a1,a2,…,ak),其中ai为第i部分中点的个数。
考虑第k次操作,假定它将球数为ai的堆分成球数为bi、ci的两堆,则对应的球数乘积为bici。
根据构图规则,分别位于这两堆小球中的每两个小球都连边,增加bici条边,其它部分之间的边保持不变。于是,得到的图是k+1部分完全图,结论成立。
取k=n-1,则n-1次操作后,得到的图是n部分完全图,每个部分恰有一个点,此时的边数Sn=
。命题获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