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一些公司的晋升季,于是匿名职场社交媒体吐槽区又出现了很多帖子:某某不过是会讲ppt,平时工作根本不出力,凭什么最后升职的是他?!

让我们先不要被主观情感蒙蔽判断,一起来听听老板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做出决定的吧!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都是由众多能力、知识和人格特质各不相同的人组成的。但是在分工协作的组织内部,有两类人是不能缺少的,一类是“勤劳的人”,他们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个大家一定不反对,而另一类人就是所谓的“懒人”了。当然,这里的懒是要打引号的。别看这类人平时好像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重要作用。

这就是常说的“懒蚂蚁效应”,估计不少人对这个概念还有点陌生。我讲一个实验之后,大家就明白了。日本北海道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把90只蚂蚁平均分成三组,并对它们的活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天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研究人员把这种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有趣的是,当人们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蚁群向它们新侦察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平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它们能观察到蚁群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能在遇到危机时,快速反应解决问题,维持蚁群的稳定发展。而这就是“懒蚂蚁效应”。

所以说,当“勤”与所谓的“懒”相辅相成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而当我们把“懒蚂蚁效应”延伸到企业管理中就会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里所有的人都很忙,没人能静下心来思考、观察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就很难跳出狭窄视野,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有些企业勤于外联,却疏于服务;勤于开发新客户,却疏于维护老客户;勤于销售老产品,却疏于策划新产品等等。这就说明,在用人时,企业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盘活和优化人力资源,才能有效地凝聚人才、提高竞争力,推动企业安全、持久地发展。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会存在一些“懒蚂蚁”员工。他们不会像普通业务人员一样,用大部分的时间忙着打电话、处理数据或归档资料,不会一成不变地重复日常工作,而是喜欢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思考、探求和积累。在办公室里,有时候他们会显得游离和格格不入,但是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或者关键时刻,他们就能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为组织带来难以想象的价值和效益。

总结起来就是:勤于思考、懒于杂务,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那么从员工特质上来讲,“懒蚂蚁”员工又可以分为:技术型、创新型和知识型三种。“技术型懒蚂蚁”的典型莫过于奇瑞汽车。说到奇瑞大家都知道,这些年它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在业界崭露头角。但是最初它的研发班底就是从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这是因为当时一些汽车公司为了快速获取短期利润,热衷于为跨国品牌做加工装配,这就导致公司里的技术人员看着好像不干活,不能创造利益,于是有的公司就撤掉了技术中心,淘汰了这群本能为企业带来变革的智囊团。而奇瑞公司就非常有先见之明地吸纳了这批“技术型懒蚂蚁”,逐步建立了出色的技术产品开发体系,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那么第二种“创新型懒蚂蚁”是指那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亚马逊就十分重视这类人,在招聘中,亚马逊的CEO 杰夫·贝索斯会在面试求职者的时候,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告诉我你曾发明过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向求职者们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那就是亚马逊重视员工的创造发明能力,希望吸收更多的创新型员工,并愿意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创新型懒蚂蚁”人才的重视,也为亚马逊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后盾。

这第三类“知识型懒蚂蚁”的特点是,有出色的个人素质、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其中的一类典型代表就是90后员工。他们虽然对工作充满热情,知识面广阔,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规划任务,导致在工作表现上常常差强人意,也极易被人误解为懒惰、不求上进。但是事实上,这群具有高知识、高素质的年轻员工,有着活跃的思维和创造性,能够为企业注入活力,在关键时刻发挥独特而难以替代的作用。

首先要有开明的“人本主义”心态。现实中,“懒蚂蚁”员工并非风光无限,也特别容易被组织忽视,长此以往,就极有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要么跳槽,要么就在长期没有目标的状态下,丧失工作热情。所以作为管理者,对待此类员工更需要放宽视野、善于发现,适时挖掘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和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快速有效地执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就是“扬长避短”。我们任何人都必定有缺点和短处,而缺点和短处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可以设法让它不发生作用。所以在工作安排上,可以考虑把“懒蚂蚁员工”尽量安排在事务性工作较少,但注重计划、策划的岗位上,通过具有一定挑战性、创新性和技术性的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筹划,并通过这些特定任务不断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潜力。

再次就是形成“相互依托”的管理模式。要促成“懒蚂蚁”和“勤蚂蚁”的合理分工协作,注意保持他们的数量比例。这里可以参考“帕累托80比20效率法则”,也就是把“勤蚂蚁员工”与“懒蚂蚁员工”的比例控制在8:2的水平。并且制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使“懒蚂蚁”充分发挥能力和价值,与传统的“勤蚂蚁”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做管理者也是一样的道理,眼光不能局限在某一处不变。

希望大家都能“勤懒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晋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