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上一张图。

把手机倒过来看看?从不同的方向看,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但是,这个双向图的设计,你会做吗?会用 PPT 做出来吗?

一方面,PPT 操作不过关的话,自然实现不了;另一方面,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方式去实现。

就像上面的双向图,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他角度,便错失了成功,甚至错失了一条捷径。

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案例,说明看问题角度的重要性。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修改前后的区别就在于,中间图片和白色背景之间多了一块红色区域。

加了红色区域后,能使图片边缘更柔和,更好的过渡。

是不是已经知道红色区域该怎么做了~

01 所见即所得

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要完成红色区域效果,直接插入红色矩形就可以。

插入矩形

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存在的,像拼图一样拼接起来。

02 注意力不同,结果就不同

你的注意力决定着你的思考方向。

比如,当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中间的白色区域时,你的意识中就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正方形,进而你会认为边上的 4 个形状是扇形。

但实际上,边上的是 4 个圆形,只不过被白色正方形覆盖了。

形状覆盖造成视觉效果不一样

正方形的颜色与背景颜色一样,形成了一种障眼法。

所以,我们就得出了另一种制作方法:直接插入一个大矩形,然后将矩形置于底层。

图片覆盖着矩形

不过该方法存在一个不足,那就是红色区域宽度不容易控制。

如果图片位置发生了改变,则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确保红色区域的宽度一致。

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03 打破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线条应该都是细的。

但其实,一个矩形也可以看成是线宽比较粗的线条。

插入线条

线条的好处就在于,宽度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怎么改位置,都能快速制作出效果。

以上 3 个不同角度,虽然最后效果是一样的,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

这里体现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引导出不同的思考,进而决定你如何去实践。

因为不同方法的制作效率和实用性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