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太多人的PPT演讲,有高管的,有下属的,有伙伴的,有客户的。那么什么叫“讲得好”呢?
讲得好,要从内容和讲解两方面看。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1、有趣:就是很新奇,很幽默,很有趣味的内容,一般会面向小朋友,或者新入职员工。
2、有用:知识培训,都是这类内容。
3、有料:现有问题、数据、对比、分析,包括行业秘闻,名人传记等。
4、有道:经过提炼的方法论、体系、架构、框架、流程策略等。
也有人把“有品/有格调”、“有力”、“有爱”、“有效”、“有意思”等作为分类方式,我觉得也无不可。
如果对照讲演者的神态、动作、语气,“讲得好”就有了另一种分类方法:
1、谈话型:多见于领导对下属下级的演讲,娓娓道来,拉家常式的谈话。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2、激昂型:多见于下属对领导的汇报,表达奋斗的意愿,表达对公司的忠诚,表达对领导的崇敬。
3、严谨型:多见于学术或者技术类的演讲汇报。汇报者基本是行业专家或者技术专家,不废话,不绕圈子,不会旁征博引,就围绕着技术点展开讲解。内行人听得津津有味,外行人听得昏昏欲睡。
4、幽默型:多见于领导或者培训讲师中。把自己定位成受人爱戴的老师,又考虑到不能只讲解枯燥的内容,那就加入些调味的段子。以罗永浩为标杆人物,可以看看他历次在手机发布会的演讲表现。
5、平缓型:多见于见惯风浪的老员工给领导或者业界专家的汇报和交流,不会患得患失,不怕说错话,也不屑说废话和虚话。
如果把两者糅合在一起呢?会有什么化学反应?我的分类如下:
1、谈话型的演讲者(难度系数:4颗星),善于驾驭“有趣”和“有道”的内容。他们比较接地气,同时又处处彰显他们的领导力,宏观能力。这类人在演讲时,风格其实是多变的。面对下属,特别是隔了好几层的下属,就是这种拉家常的风格,一下子就能拉近双方的距离。面对领导或者客户,又变成平缓型的演讲者了。
2、激昂型的演讲者(难度系数:3颗星),根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他们其实最喜欢“有道”的材料。越是虚头巴脑的内容,越是宏观的体系,他们讲起来越有力量。哪怕是原来散乱无章的内容,在他们的激情四射之下,也会充满了斗志。这种情况常见于动员会、立项会、宣誓会等等情形。每次我在下面听这些人如同斗鸡一样的神色,都有种深深的尴尬。你要修炼到“只要我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境界,那就很容易了。
3、严谨型的演讲者(难度系数:4星半),可以驾驭除“有趣”之外的三种内容。这类人配上这类内容,就是绝配。但还是那句话,懂得人或者说关注的人聚精会神,门外汉就剩打盹和抠脚了。你要修炼的不是演讲能力,而是知识水平。这考验的是肚子里有没有货,而不是嘴皮子利索不利索。
4、幽默型的演讲者(难度系数:5颗星),可以驾驭上面任何一种内容分类。无论内容本身多么枯燥,他都能找到引申点,让人哈哈大笑或者会心一笑。即便是枯燥的技术/知识培训,也可以游刃有余。比如老罗在新东方英语课堂上的那些语录。
5、平缓型的演讲者(难度系数:2星半),善于驾驭“有料”和“有道”的内容。让他们讲有趣的内容,也会变成白开水。但是对于数据、问题分析等,不说一针见血吧,也算是头头是道。能够让人觉得平实质朴,产生信任度。这类演讲,没有别的,就是时间的沉淀,就是见惯了风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会被环境所左右,就是心态的问题而已。
本人应该就算是平缓型演讲者。没有别的能力,就是年龄到了,时间到了,看得开了,不再是毛头小伙了,不再被人一说就热血澎湃了。也可以说没动力了,没激情了,没欲望了,没追求了。
正像是《卖油翁》里的那句话:“无他,唯手熟尔!”所以这个境界有点自然而然的状态。
激昂型是能够刻意练习的,其他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或者天赋使然。
谈话型是可以自如的切换到平缓型的,但平缓型反向切换到谈话型有点难。需要他带过大团队,见过大领导,干过大项目,经历过大世面。
幽默型最能快速抓住人的注意力,但很容易被人贴上浮躁、净扯淡或者没干货的标签,慎之又慎。
平缓型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没有激情,得过且过,不认真投入。
严谨型最容易被刚入这个专业的小白崇拜,但时间久了,很容易审美疲劳。
激昂型最看不起平缓型,平缓型最讨厌激昂型。
严谨型最讨厌幽默型,幽默型最喜欢自己。
谈话型最喜欢激昂型,谈话型最讨厌幽默型,谈话型最想成为幽默的谈话型。
激昂型最想成为谈话型。
严谨型最想做自己。
平缓型最佩服严谨型,但坚决不想成为严谨型。
幽默型最受小白喜欢,很容易被鼓动。
平缓型最不受小白待见,认为是老态龙钟、日薄西山的表现。
幽默型靠天赋,平缓型靠时间,谈话型靠阅历,激昂型靠表演,严谨型靠知识。
所有类型都与个人的性格和天赋有很大关系,跟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载,其父早亡,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时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东禅院,法门甚盛。师乃前往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师答曰(大四八‧三四八上):「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猎(疑作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疑作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
一日,五祖令众人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遂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闻之,谓此偈未见本性,遂请一童子代于壁间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乃夜召师入室,潜授衣法,并遣其连夜南归,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这里不讨论佛法,只是说明,神秀是渐悟,六祖慧能是顿悟。顿悟需要天资,需要天赋,需要灵光一闪。
除了幽默型是顿悟,其他都是渐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