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啊,来,把这个文件做成PPT,下周开会我要跟局长汇报。"
“好的!领导,那个……,这是个Word文件,全是文字啊,您需要做成什么样的呢?”
“哎呀,随便做一下,美化一下就行了嘛,很简单的啦。”
这样的对话,我们是不是非常熟悉?领导不懂得做PPT,而且就只有一堆文字,其他啥都没有,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非常简单。今天我教大家一个用小学语文课就学过的技能,能够快速排版从而完成领导的要求。
这个技能用小学时的话叫做“概括段落大意”,对于我们这些成年的“打工人”可以换个说法,叫做“梳理逻辑,提炼重点”。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PPT虽然只是个辅助工具,但也从来不是让人上去照着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照本宣科、一字不差的念给听众听的。它更侧重的是以“提纲”的形式,结合某种合适的页面排版与美化,通过讲述人的讲解让听众接收到各种信息。
也就是说,PPT是”提纲“,它需要的是”提炼“和”逻辑“。
所以,文字超多的PPT,做到”提炼“和”逻辑“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我们举个例子,分享一下应该如何处理文字超多的PPT。很简单,3步就搞定!
这里有一个领导给的文本:
图1
这段文字,粗看没有主题,没有重点,而且居然连个分段都没有,这打字员的工作做的可够糙的(还真别看不起,现在好多人做出的活儿就这风格)。
那这段文字用“梳理逻辑,提炼重点”怎么做呢?
我们仔细阅读一下,发现这段文字实际上说了7个方面,分别是投资方、影片所属类别、导演、主演、编剧、剧情简介、播出情况。于是原页面可变为下图:
图2
我不仅提炼了7个方面,还为它们增加了文字颜色,提示读者文字内容的概述。但还是不太醒目,我们继续修改:
图3
把7个方面加上了填充底色,这样更加的醒目。但是这样的排版形式太过于普通,太Low了,还可以继续修改:
图4
这样是不是逻辑就更加清楚了呢?而且这种排版具备了一定的美观性和专业性,还是能够吸引眼球的。
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好,继续修改:
图5
找了一张《好先生》的高清剧照作为底图,添加了蒙版,为每个文本框也做了填充和边框设置,是不是更好一些?
现在这个版本已经比最原始版本好了很多,但还是有可以修改的地方:
图6
大家可以看出区别吗?
对,我调整了所有7个文本框里文字的横向间距。图5中,横向间距比较小,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很沉重;图6调整之后,感觉轻快许多。
其实这也是PPT页面设计的一个原则:要注重阅读的呼吸感和节奏感,不能让读者读起来有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报纸杂志都会分栏分段处理的原因:减少阅读压力。随便举个例子:
图7
报纸、杂志的版面都比较大,所以他们极少有横跨整页的大段密密麻麻的文字,一定会分段、分栏处理,配合图片的穿插,阅读体验非常棒。
小结一下,“梳理逻辑,提炼重点”的步骤是:
- 通读全文,掌握其中逻辑;
- 根据逻辑划分小段,为每一小段用简短的词汇总结,即段落小标题;
- 用精简的语言概括段落内容。
怎么样,这种用小学语文就学到的技能是不是解决了我们制作PPT的重要问题?
这样的步骤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总结出来的段落数量决定用何种排版方式了(上文的例子总结出来7个段落)。这里,我也给出一些常见段落数量的排版:
2个段落:
图8
3个段落:
图9
图10
图11
4个段落:
上下排版:
图12
左右排版:
图13
5个段落:
图14
6个段落:
图15
图1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所有的例子,整体页面的排版都非常注重平衡。有的左右平衡,有的上下平衡,不会有某一个方向明显的感觉不平衡这种状态。
所谓“平衡”,实际上是从“元素是有重量的”这一理论出发的:
- 同一个元素,深色的比浅色的重;
- 面积大的比面积小的重;
- 靠下的比靠上的重。
基于这几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上面图13的例子:左侧深色,面积小;右侧浅色,面积大,所以二者综合,该页面并不会让人觉得一边轻一边重,给人的感觉是平衡的。
好啦,今天的内容基本就是这些了。最后总结一下文字巨多的PPT的处理方式:
- 梳理逻辑,提炼重点;
- 拆分段落;
- 文字能删除则删除。如果领导说“一字不许删”,那么也要根据逻辑拆分后总结每一段落的小标题;
- 排版时注重对齐,尤其注重排版结果的节奏和呼吸感,不能让读者有压迫感;
- 排版时注重页面元素的平衡。
码文不易。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关注、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