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如何看待生死
我坐在5号病房的阳台上往下望,这里是9楼跳下去应该就解脱了吧。
传说鬼门关是连接人世和地府的分界线。人间其实也有一个鬼门关就是5号病房。这里专收绝症、危重病患者。只要入了这个门就一只脚踏入鬼门关,另一只脚还在人间挣扎,结局就看哪边脚向前多迈一步了。
我住进来已经两个月了,白血病把我折磨得手背上都是针眼,护士想扎针都找不到血管。化疗使我原本乌黑柔顺的长发掉得一根都不剩。吃什么吐什么,瘦到可以去演《生化危机》里的丧尸。
家里为了给我治病已经砸锅卖铁。如果再等不到合适的骨髓配型,就只有黄泉一条路。即使换了骨髓也还有复发的可能。
本来念重本大二的我已经休学,一地鸡毛的人生还剩一屁股债。于是我坐到病房阳台的边缘,看着下面小得像蚂蚁的人感觉死亡并不可怕,也许是一种解脱。
我在观察,看哪个时段没人就跳下去,以免砸到别人,不能拉无冤无仇的人来当垫背。
“你好,我叫小薇”耳边突然响起一个温柔的声音,转头一看发现一个穿着香奈儿套装的女孩在冲我笑。
“我是新来的病人。”她乌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冲我笑。红润的脸颊,这明明是一个健康人啊。
我满腹狐疑:“你不像病人!”
“我就是啊,因为鼻子出血,男朋友非要我住院检查,住院部满员了,我就到5号病房了。”她自顾自地介绍,
我又把脸转向楼下,依旧盯着看看有没有空的地方。
她幽幽地说:“活着多好,你再惨也惨不过我吧。从小爸爸就过世了,和妈妈、弟弟相依为命,5岁开始就要放牛,喂猪,童年的记忆就只有照顾弟弟和干活。
我惊讶得又对她大量一番,这个女孩怎么看也不像农村出来的苦孩子。倒像油画里走出来的贵族少女。她身上的香水味让我这个闻惯了药味的怪胎精神一振。
于是我对她产生了好奇,见我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她继续说:”我成绩本来是班上第一名,但是为了供弟弟上学,我初中毕业就到城里打工帮忙补贴家用,端过盘子、洗过碗、做过洗脚妹,甚至还上工地去搬过砖。
后来进了工厂,老板见我长得漂亮就经常要我去陪客人喝酒,那些客户喝多了就动手动脚,我哭着跑回家,不敢报警,因为年龄小,怕被报复。那时我也想自杀。可是刀子还没割下去,我就想死后妈妈和弟弟怎么办?
后来去到男友的公司做前台。男友可怜我,供我弟弟读书,又给我买房买车,于是我们就在一起了,今年准备结婚,所以我现在想想活着真好,如果那时刀子割下去就没有今天了。“
是啊,活着真好,我被小薇说服了,转身下了阳台,她很温柔地扶着我又回到人间。
小薇的病好像很轻,每次医生来查房她都不用打针,她也不爱穿宽宽大大的病号服,还央求主任允许她查完房就脱掉。
自从小薇来到5号病房后,我多了一个乐趣,就是一边在床上打点滴一边看她化妆。她摆出的化妆品看得人流口水,有三个包包,一个是彩妆包,里面装着香奈儿的睫毛膏、MAKE UP FOREVER的粉底液,兰蔻的小黑瓶,全部都是国际一线大牌。
一个是护发包,润发乳、发膜、电发棒应有尽有。还有一个是卸妆包各种牌子的化妆棉、卸妆水堆得鼓鼓囊囊,拉链都差点拉不上。有时等我打完针小薇还会帮我化妆,借她的华服给我拍照。
有了小薇的5号病房开始不那么像鬼门关了。
小薇的男友比他大12岁每天都来送饭。什么炒排骨、乌鸡汤、红烧肉、土豆丝换着花样做,还每天都不重样,小薇吃不完还会分给我一点,等小薇吃完后他还帮洗碗。
晚上下班还来陪小薇散步,直到医院熄灯才走。说实在的我觉得小薇的男友配不上她,主要是太老了,站在一起比小薇还矮半个头,但是看他这么无微不至地照顾小薇,颜值不够,体贴来凑就足够了。
隔壁床患了肝癌的阿姨每次看到他们小两口恩恩爱爱就羡慕得睡不着,因为她老公在患病后直接离婚了。
一周以后小薇的化验结果出来了,说是血小板减少,不是太严重,吃药控制就好。男友也说没关系,出院就办婚礼。搞得我们这些将死之人又相信爱情了。
一天早上小薇和我说她准备明天出院了,带一些药回家吃,还要去订婚纱,要我好好活下去。
晚饭后男友和医生申请带小薇出去逛街。我还记得那天特别冷。男友送小薇回来的时候我还在住院部门口碰到,男友一边比划要她把衣服上的帽子带起来挡风一边说再见。暖到心化。
半夜迷迷糊糊之际我感觉特别刺眼。发现是小薇开灯了,问她怎么了,她也不回答,我赶紧按铃叫护士进来。护士来了怎么问,小薇依然不说话,我只听到她的啜泣声。护士就以为她情绪失控,叫她别闹,就关灯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隔壁床的阿姨都起来了,小薇却还在睡着,我想她应该是昨晚做噩梦了吧,没睡好就多睡会。
等到护士来量体温的时候,突然所有的医生都来到5号病房会诊。然后我听到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因为小薇大出血,已经昏迷要抢救,都来不及转到重症监护室,要我们转病房腾出地方。
等我们搬出来后,就有很多机器被搬进去架到小薇身上。在隔壁病房打完针我担心这个新交的朋友,又回到5号病房门口张望,听见医生说小薇的血小板突然降为0.
连输四袋血小板都没有止住大出血。小薇的男友匆匆赶来,跪着央求医生一定要全力抢救,花多少钱都没所谓。他还打电话给小薇读高中的弟弟,要他马上接乡下的母亲一起来医院。
一直抢救到下午,我听见5号病房传来小薇男友凄厉地哭喊,一个中年妇女冲进去抱着小薇哭,原来匆匆赶来的母亲和弟弟都没能见上小薇最后一面。
小薇最终没有走出5号病房!我的眼泪掉下来。
想着昨晚小薇开灯也许是向我们求救,但是她那时已经脑出血说不出话,护士也没发现她的异样没有叫医生。如果早点急救,也许小薇也不会死,她才21岁,比起我们这些挣扎在死亡线的病人,她的病那么轻。
生命就是这样无常,可以坚韧无比又会异常脆弱。一个月后我等来了适合的骨髓配型,手术也很成功,我终于活着离开了5号病房。
多年以后我的病没有复发,再想起小薇,只有深深的遗憾,本来她可以牵着男友的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本来她可以膝下儿女成群,又或者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再化一个美丽的彩妆。
结果却因为护士的失职,她走了。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亲历的旁观者即使知道真相也没有勇气说出来,因为这样的事故很难界定是谁的责任,从我们这些病人口中说出去,也没人信。
只愿小薇你化成天堂里最耀眼的一束光,一直幸福下去。
PS:故事的主人公是米娅的发小,很幸运她现在白血病没有再复发,小薇的离开是她永远的遗憾,但是却说不清是谁的责任。所以只有留在时光的记忆里了。
二、中国人如何看待生死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1]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 1.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2] 2.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 (但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宝积经》说: 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 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 《药师经》说: 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楞严经》卷八说: 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盘论 阿部正雄所说: 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并悟到脱离生死轮。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盘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盘,涅盘本身就是轮回。[3] 佛教认为,涅盘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盘、佛。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道元禅师说: 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盘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盘,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4]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解脱生死。那么,我们如何解脱生死呢? 1.断惑证真 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至轮回生死。”因此要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盘的道理。无明既为生死之惑,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照知无明无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本非实体,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恶业,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无明虚妄,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则无明无法活动,此则灭无明也。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既不造业,哪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没有业识,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六入既无,谁去接触?没有接触,怎能领受?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既无贪爱,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无有业。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无明,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 念佛就是一种能断无明,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能够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慈心发现,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则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2.观照无常 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资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即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放下执著,回到真理!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 3、修行渐次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尽管在整个佛法中的解脱生死之方,有着各个宗派的差别,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破除“我执”才能真正彻底地解脱生死之苦。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正如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参考文献: [1]曹越著:《憨山老人梦游集·示修净土法门》卷九,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池大作著:《佛法西与东》,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 [3]阿部正雄著:《禅与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 [4]大久保道舟著:《道元禅师全集》下卷,东京筑摩书局,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