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 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2、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家正努力实施全面的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也才是学校取胜的关键,唯有在素质上胜人一筹,才能在新课改速度上快人一拍,才能在新课改措施上高人一着,才能在新课改成果上超人一等;
3、 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专业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理论,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教育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及时传递新的信息,并用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4、 加强教法研究,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加强教法研究,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关系教育活动兴衰荣辱的根本。因此,只有统筹计划,扎实工作,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文章从如何提高老师业务素质入手,分别论述了外部环境和自身修养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中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先导,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层次
师德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十余年持续开展良好师德回报社会活动,并且取得了师德建设的丰硕成果。随着形势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深刻感到,科学的教育理念对良好师德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师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因此,我们在继续发扬“敬业、爱生、务本、奉献”精神的同时,必须把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先导,作为良好师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考查教师师德水平的前提和重要标准,从而把我区的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二要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的重要目标的理念;三要树立“过程与方法也是课程的重要目标”的理念;四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的理念;五要树立“学生是与你平等的”、“扬长与赞赏是教育成功的金钥匙”的理念。
(二)开展评选名师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打造优质教育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更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引领。
(三)加强优质教师资源管理,提高效益,发挥整体效能
所谓加强优质教师资源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手段和途径,使这些教师尽职尽责,优化整合,发挥出整体效能,扩大优质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打造我区优质教育做出应有贡献。
1、成立教育教学专家组。
2、加强高、中级教师的聘后管理。学校要成立考评小组,按照文件规定的考评内容和办法,严格考核,认真评价,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要用好考评结果。一方面要将教师、学生、家长及考评小组的意见和结果及时反馈给本人,帮助本人制定改进措施,另一方面可利用考评结果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对考核周期总考评不合格、不能履行相应职务职责的人员,可以高职低聘一年,其职务工资向下浮动一级,待一年后重新考评合格再恢复原职务及其相应待遇。
3、积极探索高中优质教师资源区域共享的途径和方法。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是整个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目前高中一些学科师资短缺、优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校际间的整合融通,形成整体优势,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全区共享,合力打造高中优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以校本教研为重点,大力开展教师全员研训
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为主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培训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搞好校本教研,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校长是龙头,教师是主体,课堂是主战场”三个基本要点。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必须动员和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而不能是少数人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既是校本教研的演练场,又是落脚点。校本教研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就说明校本教研成功了。不能只热衷于个别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而应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广大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其次,要遵循实效性、多样性、发展性等校本教研的重要原则。研究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研究的成果要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多样化,因时因地制宜;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落到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上。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努力形成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团结互助、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格局。第三,要注重校本教研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校本教研要以教学问题为起点,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进而付诸到实施,最后进行总结。
2、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抓好课堂教学常规训练,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和跟踪指导,开展师徒带教活动等,使新教师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合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训。给他们树立榜样,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成立学校文化沙龙,开展论坛,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评比等形式,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心理满足中,提升专业素质。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训。以科研为先导,根据骨干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实际,为他们设计教育科研课题,让他们在教科研中理论升华、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教育,实现教师学历达标。教育局将研究对高中教师取得所任学科专业研究生学历后的奖励政策。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如何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一、提升职业素养,促进德育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劳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教师运用自己的学识、思想、行为和举止,在工作和生活上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塑造个体。教师本人是校园最主要的表率,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也是学生鲜活榜样。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他们荣辱不惊,即使学生行为偏激,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 老师对学生既要慈爱,又要严管,严慈相辅。作为教师,自己应当真心诚意地把爱心奉献给学生,以最温和的方式教育他们。“自我完善,以继为师”。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三、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结合和反复换位,可以积累教学经验,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开拓教学思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全面的、持续的、无限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学善思,虚心向他人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其根本任务就是教育人。教师同时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与育人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在古代,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则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职责的履行也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正是从事这样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教师荣誉的根本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