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谈话
导语: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活动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日常管理。一个班主任,面对班上几十名学生,怎么才能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工作方法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就是与学生谈话。
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谈话
一 谈话前做好准备工作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确实谈话的对象,要真正了解谈话对象,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话前认真做好研究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在学生的这么多情况中,老师与其接触得最多的是他们的成绩、纪律这两个方面,因此,我在这两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多。主要是这样来准备:
一是关注他们每次检测的成绩。成绩是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从成绩中可看出一个学生学习是否尽力,偏科现象是否严重,或是哪些科目需要加把劲的。所以每次考完试后,我都认真归纳总结学生的成绩,找出原因,个别分析。
二是注意学生纪律方面的表现。纪律方面主要体现在这几点:上课的表现、课堂纪律、宿舍管理、各项文体活动或劳动等。例如学生经常在课堂睡觉,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就要深入地问清楚学生因何睡觉,或是因身体问题,或是因晚上睡觉比较晚,或是其他的原因等。又如学生经常迟到、宿舍老是扣分等问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找学生谈话,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明确的谈话目标,所谓的“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然一竿子地打下去,什么“鱼”也收不到。
二 把握谈话的时机,选择好谈话的时间、地点
“拿捏”好谈话时机,把握好谈话火候,那么谈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当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时,已经自责,需要谅解;当心中充满郁闷,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处于迷茫状态,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而这些情况都是属于学生的“隐私”,所以,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工作安排情况及学生思想状况与情绪表现,不然学生“火”,老师也“火”,两者硬碰硬,收到的反而是负面的效果。
因此,时机选择方面要当学生心平气和、情绪稳定的时候来进行。另外,场合方面也比较讲究,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找学生谈话,因为那是属于学生的“私隐”,他们一般不愿被别人知道。我们要选择一些比较清净易于安心、不受外来干扰的场所,应尽量避开人多的场合,使学生感到亲切、自在,那样就能使两者畅所欲言。
三 谈话时要注意方式,讲究艺术
“谈话要注意自己的对象,点明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跟学生谈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如挖苦式谈话、比较式谈话、轻蔑式谈话、命令式谈话等,这些谈话的方式只能是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我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的:
1.循循善诱
交谈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或叙经历、谈感受、或树观点、辨是非,或动之以情,总之,要使学生心悦诚服。这种循循善诱还要求班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出现在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老师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慢慢地诱导他们讲出心声。
2.欣赏性谈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包括各学科任课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明显的教育性特点,但能否产生教育性功能则取决于谈话的方式。学生做错事,不是抓住错误不放,而是抱着改进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长计议,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好,更要懂得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要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这种欣赏性的谈话其实还包含着一种目标激励,谈话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鼓励,实际上就是使他们认可自己,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班主任就是一种“催化剂”,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推动他们去勇敢地乘风破浪。对鼓励进步的谈话对象,要帮助其设立恰到好处的奋斗目标,并激励其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生活、学习中的目标。
3.理解性谈话
对遭受挫折、打击,或非主观原因成绩骤然下降的学生,一方面要体贴安慰,表示理解,帮助抚平其心灵的创伤,另一方面要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尽快走出低谷。切忌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甚至讽刺挖苦,恶语相向,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伤害。
但教师如果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也感受到周围同学对他们的关爱。例如对于每次考试之后成绩下降比较厉害的学生,我很少盲目地责骂他们,更多的是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走出低谷,重新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4.击中要害式的谈话
对某些问题严重或屡教不改的学生,谈话时不要回避矛盾,含糊其辞,要单刀直入,击中要害,讲明政策,分析利害,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例如对我班的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我通常是针对他们的错误来谈话,先是比较严厉的训斥,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再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人生的道理,这样收到的效果就比较好。
5.有节有度的谈话
有节有度,话语要注意分寸,适可而止,批评不可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弄得他们垂头丧气,毫无自信。表扬不可把学生说得完美无缺,吹得他们头脑发昏,得意忘形。同时,话语要做到散而不乱、活而有度、张弛相间、进退有序。
班主任谈话是一种艺术,只有对此投入,讲究技巧,才会感人,谈话才会产生效果。这种投入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爱,真正做到“学生在我心中”。只有不断摸索、研究班主任谈话的艺术,掌握这一艺术,才可能在班主任舞台上演出一台台精彩的“戏”来。
二、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每一个同学是辅导员与学生尽快沟通的必要条件。因为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辅导员的本职。我们辅导员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官,而是直接的管理者。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们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这就使我们之间有了一定的隔阂。再加上我们与学生有年龄的差异,有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去解决问题,有时候也会把我们的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这样就使得我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了,不利于我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兵法有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各方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而且在与他们的沟通过程中,如果仅仅拘泥于问答形式的谈话,不可能产生心灵交流的良好效果,很难真正的了解他们。我们应该学会走入他们中间,比如: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或者在课后到学生的寝室去,真正的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他们共同议论,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等。我们要让学生们感到辅导员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是他们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更好的沟通。
(二)真心对待
辅导员倾注爱心是沟通的根本保证。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同时也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倾注爱心,又哪里谈得上与他们沟通呢。因为爱能驱使辅导员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去克服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够
激起学生对我们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使沟通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子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孙子曾经说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也就是说,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那样,士卒就会跟他们赴汤蹈火;帅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偏爱的孩子那样,士卒就会与他们同生共死。这就告诉我们,辅导员待学生要像家长待孩子一样,兼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经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爱心很重要。”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尤其要对学生投入真诚的爱心。只有我们用真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亲近我们,信任我们。因为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学生感受到这种爱,自然愿意去和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交流,那么沟通也不是件难事了。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爱应贯彻以下两条原则:一是这种爱应该是不含任何偏见和无私的,不只是施于少数人,而是普遍地给予所有的学生,切不可亲此疏彼;二是这种爱应该是理智的,我们对学生的情感必须能够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而且,这种情感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我们情感的倾向、表现方式和分寸。总之,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表现为爱而不纵,怨而不弃。这样的爱可使我们的教育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师生之问产生心与心相契、情与情相融的良好效果,使我们和学生之问能够很好地沟通。
(三)学会尊重
在师生沟通中尊重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因为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只有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要,有情感的独立的人来看待。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去做有损自己尊严的事。
2. 要善给学生面子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个脸指的就是人的面子。每一个人都要面子。当遇到尴尬的场面,每个人都会为了给自己挽回些面子,讲很多理由,无非是找个台阶下,避免
尴尬的局面。然而善给学生面子的老师却并不多,有的老师事事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而且有时候在表达的时候态度过于强硬,语气也不是很好,而且有时候批评学生甚至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批评,伤害他们的自尊,而是换一种方式,去了解真正的原因,给自己多几分钟的思考,然后客观的对待,最后再能够对他们说一两句体恤的话,一点点对学生态度的真是了解,对于解除这次伤害,都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多一点建议,少一点命令,也会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因为建议的方法,使人容易改正错误,建议的方法,保持了一个人的自尊,给他们一种自重感,促使他们合作,而不是反抗。所以我们要善给学生面子,善给学生台阶,学生也会给你面子,因为他知道你理解他们。
3. 要尊重学生的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支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是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家长。首先,不同的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作为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我们不能嫌贫爱富,对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百分热情,而对家庭条件差的家长则冷眼相对,我们要做到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其次,由于大部分家长对教育子女不是行家,容易走极端,要么是宠爱,要么是棍棒相加,作为教师,要给家长多介绍教育子女的好办法,赞扬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做法,相信家长一定会尊重你。事实表明,只有教师真心尊重家长,融洽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就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否则,以后的工作将是困难重重。
4.要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应常带三分笑。这样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教师,而讨厌整天带着凶恶神情的教师。所以我们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我们何乐而不为?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我们的亲近。在当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对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气氛中,以平常谈话形式输入你要求他怎样做会更有效。所以,如果我们要学生喜欢我们,信任我们,我们就要学会对他们真诚的微笑。
(四)专心倾听
作为一名辅导员,专心并耐心的听学生讲话,是有效沟通最基本的要求。没有真正的倾
听,就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心理话和内心的感受告诉我们。倾听本身就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谈“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能耐心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被引起了老师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五)平等对待
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准则,辅导员尤应如此。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确并不容易。作为一名教师,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差生。
我们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如果做不到一视同仁,就必然会亲此疏彼,这样不但不利于全班学生的沟通,反而会使亲者产生不健康的优越感,疏者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伤,造成同学们之间的不团结,有百害而无一利。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看低我们眼里所谓的“差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我们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教育决不是说了就行。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爱和信任,只有拥有了他们,我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才算是从心开始。同时,我们和学生沟通,应该从外转化到内,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最终达到和学生有效沟通,和睦相处。
三、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一、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害怕吃苦,害怕困难。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
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三、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教师和学生沟通最惯用的方式是面对面。面对面有很多好处,直接方便,有利于沟通彻底。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也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教师自己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时,即使有学生违反纪律,最好也别找学生沟通。这时如果学生不能意识到错误,教师比较容易发火,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恶化。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不能把怒气、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要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找学生沟通,比较容易沟通成功。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课堂上、大庭广众之下就指出他的错误,他们会觉得丢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肯很好的接受。所以应尽量避免人多的场合批评学生。可以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然最好其他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学生心平气和的交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可以把学生叫到无人经过的楼道,单独和学生谈话。要避免直接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和学生谈话,同班同学可能会围观、起哄,影响沟通效果。
四、沟通需要持之以恒。
沟通不能只在学生犯错后,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事。学生犯错,要和学生沟通;平时也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等等。除了面对面和学生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学生沟通。比如作业本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要求、表扬、批评、建议、看法等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用文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有时比直接用语言的方式效果好。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后面,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通过这样的交流,很多学生都会心领神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坏的方面积极改正。
总之,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作为一名老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丰富教书育人的经验,以期有更大的进步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