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如何创建和谐班集体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却又极其重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班主任们往往感到身体累: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事关心;心理累:不知会偶发什么事,提心吊胆。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是极不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因此,班主任需要调节身心和调整状态,寻求更多样、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其中,在工作过程中贯穿“和谐”理念,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能使班主任联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也能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对于形成班级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团结的班风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那么,班主任应协调哪些方面的关系,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协调好班主任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这是协调好其他一切关系和建设好一个班集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若存在一种亲密无间、形同鱼水的关系,班级的一切工作便会顺理成章,一切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同水火、格格不入的话,即便是制定最最严格的班规班纪,对班级工作的开展亦是无济于事。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协调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呢?首先,班主任得充满爱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须得加强自身修养,在做学问与做人上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让你的学生信任、爱戴、尊敬甚至崇拜你,让他们都被你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关心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就顺利、通畅了。 其次,班主任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性格、志趣、学习状况、家庭及学习习惯了若指掌,应该对班上的近期、中期、远期奋斗目标胸有成竹,而且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在形成勤奋学风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个性差异的学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掌握好学什么,怎么学;针对全班优生中生差生,协调他们,把握好教学基准点,分类辅导,结合近期、中期、远期三大奋斗目标,实施教育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毅力,让每个学生学习有信心,使学生乐学善学。 班主任对学生长期的、真心的付出定会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苦心和用心,当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真正为自己好并按照老师的期望去塑造自己的言行甚至是灵魂时,教育的目的便达到了。 二、协调好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和学生学业进步的基本需要 科任教师同样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因此,他们与学生间的关系也应当是和谐的、亲密的,否则很难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科任教师不如班主任与学生那样朝夕相处、交往频繁,也不如班主任与学生那样关系密切。再加上各科任教师在业务素质、道德水准、工作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班主任所要做的,应力争使每个科任教师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出现学生对科任教师感情上的隔阂。班主任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各科任教师多一些亲近学生的机会和氛围,让老师讲讲学习方法,或对班级的期望等等,从而缩短师生感情上的距离,直至关系融洽。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他便会对你所教的这门课感兴趣。班主任所创造的时机,也正是为使学生对每门功课的学习都保持应有的热情,不至于出现偏废现象。 三、协调好班主任自身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和谐的团队和形成教育合力的有力保障 马卡连柯说:“哪里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哪里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班主任要协调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可或缺的条件。 1、班主任要虚心听取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反应。有的班主任喜欢听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的赞扬,而不愿听取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批评,认为扫了自己的面子;也有的班主任对科任教师反映的情况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并不认真解决;还有的班主任会袒护本班学生,怕班级不好情况传出去会影响班级形象、影响自身仕途。这些现象都是班主任应当加以注意并力求避免的。班主任应抛弃一切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经常与科任教师互通有无,齐抓共管,要求统一,从而更好地搞好班级的管理工作。 2、维护科任教师的形象,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 要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别人。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尊重,正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应尊重他人。对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出现的失误,班主任要在班级做正面的解释,增强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在同事中不能把科任教师的失误加以扩散,更不能以次讽刺、挖苦科任教师。班主任听到学生对某个老师做出片面的、不正确的评价时,应明确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切不可水顺水推舟、火上浇油。在班级中,适时地向学生灌输老师都很能干的思想,从而树立起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崇敬。相反,他们会明白班主任的一片良苦用心而更加努力学好各门功课。 3、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志同道合、步调一致、目标统一 所谓志同道合、步调一致、目标统一,就是班主任邀请本班科任教师共商班级大事,让班级奋斗目标获得科任教师的认可,争取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协同作战、配合行动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班级工作定会事半功倍。 四、协调好学生与他人的关系,这是疏导学生心理、避免学生发展消极因素的必要措施 人是集体的人、社会的人,人不可能单独存在。在集体中、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势必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的情绪与生存的质量。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处于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善于做好这一方面的协调工作。 1、 协调好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 学生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但由于个性、爱好、成绩、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等等差异,工作中难免出现分歧、矛盾,矛盾的产生会导致班集体出现混乱局面,班主任的工作也将处于被动状态。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教育学生干部一切从工作出发,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顾大局、识大体,精诚团结,分工协作;要建立起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前进的班委和团支部领导集体。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才会轻松而有效。 2、协调好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栏工作中,班主任常容易走进两个误区,其一是班主任为树立干部威信而一味批评同学,这样会造成学生不服、逆反;其二是班主任为从严要求干部而随意指责干部,这样会造成干部心思涣散,失去了学习与工作的动力与信心。班主任要做的,应是弄清事实真相,实事求是,重在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从而协调好干群关系,使之更加团结,以有利于班级的发展。 3、 协调好一般同学之间的关系 班上同学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个或少数几个同学关系过于密切,以兄弟姐妹相称,言行充满江湖义气,甚至形成帮派;二是由于某些原因,同学之间闹意见,互不理睬,反目成仇。这两种现象都是消极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予以重视。 4、 协调好本班学生与其他人员的关系 学生与本班同学及老师以外的人员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修养、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最直接、最主要的管理者——班主任,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消除对学生不利的消极因素。班主任要及时了解这些动态,以电话、信件、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让他们能轻松上阵,争取成材;同时,班主任也要聆听和采用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处事态度和工作方式。 综上所述,班主任若能协调好以上各方面的关系,班主任工作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和卓有成效。作为直接受益人的学生,得到的则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有许多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而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以学生为本吗?班主任若能做好协调工作,建立“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使学生不断进取,健康成长;能使学生心情愉快,轻松而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灵魂。要把一个班级学生培养好,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建立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是主导因素。班主任的学识水平、师德修养、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艺术和方法等,对建立和谐班级起着决定性作用。
1、“魅力”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师使用强制手段要尽可能地少,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古人感叹日:“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素质,既要当好“言传”知识的“经师”,又要当好“身教”的“人师”。只有当班主任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时,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
2、“爱”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基础。
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得到班主任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对班主任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绝不会回答:“我爱你!”。可见,师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如何更好地体现出师爱呢?具体地说,表现在“尊重、关怀、理解”三个词上。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才会与学生有交流的平台。再而,古人云:“关心如日”,我们常闻学生说:“理解万岁”!确实,关怀、理解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催化剂和桥梁,班主任要多方面关怀和理解学生。一个班集体有了互相尊重的基础,在充满关怀、理解和信赖的气氛中一定是和谐的。
3、“欣赏”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前提。
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班主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要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对学生怀有深厚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体会到温暖激励之情,其心自然受到鼓舞,上进心必然更加强烈,就会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共同推进班级建设。
4、“信任”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信任学生,班主任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如此一来,学生会从班主任的信任和期待中受到激励而不断进取。
二、实施和谐的手段
1、以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人、以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人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它不是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好比是“由成千上万条溪流汇合成的江河”。这就是说,集体不是一般群体,集体一旦形成,具有比各个成员相加更大的力量。要使这个集体真正和谐,发挥其力量,靠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集体舆论。
集体主义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聚合为集体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从而强有力地支撑起班集体这座大厦。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开展集体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多种内容多样形式的集体活动,并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的情趣,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催化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错误的舆论则会起到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的不良作用。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并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培育和引导正确的积极的集体舆论。最终使班级具有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在正确的舆论面前,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
2、以和谐的人际关系陶冶人
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种种原因,集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难免产生种种磨擦、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难免出现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研究集体成员之间思想上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阂,尽快地加以调整,力求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分歧和隔阂,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首先,要广开交往渠道,促进人际交流。交往和交流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交往与交流,才能促进思想与感情的接近、沟通与理解,才能进一步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其次,要优化人际关系准则,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心、热心、善心、责任心,乃是班集体建设中的迫切任务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集体活动和积极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引导集体成员自觉克服消极的个性行为,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使各自的心理需求和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和发展各自的智力和能力优势。教学生学会关心,让他们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3、以干部的核心作用团结人
一个班集体中,必须有一部分热爱集体工作又有较强工作能力、自身素质较好、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形成集体的核心。通过他们团结、带动其他集体成员,沟通信息,协调动作,开展集体工作。但要注意避免出现总是让一部分人去管理、支配另一部分人的情况,要通过干部的核心作用,吸引和带动所有集体成员积极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集体的荣辱与个人息息相关,从而自觉地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
4、在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搭设“桥梁”
任课老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之一,和谐班级的构建离不开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但一方面由于任课老师与学生的课余接触相对较少,因而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由于任课老师不行使班级日常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职责,部分自律性欠佳的学生往往会对任课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出的要求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让任课老师了解本班学生,让学生接受和配合任课老师,班主任这条“沟通桥梁”至关重要。班主任应及时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与任课老师通气,同时也应积极配合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在得到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有在学生尊重、敬爱他们所有老师的前提下,班级建设才会蒸蒸日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不断提高。
结语:和谐班集体实现的具体形式不是千遍一律的,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学生的特点来体现和实施。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共同发展的基础,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员,是班级与学校之间,各班级之间,班级与家庭和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关键人物,是建立一个和谐班级的奠基人。也就是说,一个和谐班集体的构建关键在于班主任老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