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三明中院列全国政法系统双微排行榜中级法院第二

记忆中的年味,我的家在胶州

还记得,那些白胖的馒头?

记得。每年拿一个大面盆将面和好,放在热热的炕头一晚上,早晨就变成了带好多气孔的发酵好的面(小编很喜欢拿指头戳它,虽然这很不卫生)。放在面板上揉一揉,暖暖的,软软的。除了自己吃,因为还要放在供桌上用,所以,面要揉很多遍,里面塞进花生和红枣。做好后,放在大铁锅里用木头的柴火蒸四十分钟。你能感受到大大的、白白的、带丝丝甜味的山东馒头出锅的景象吗?像大白?对。想家了。

还记得,那些煎的带鱼、土豆盒?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这个。大块的带鱼,裹一层薄薄的面浆,放在锅里慢慢的煎熟。挑大个的土豆,两片要连在一起不切断,里面塞入类似饺子馅的馅料,先在开口处裹一层干面粉,然后煎之前放在面糊盆里滚一下。煎完的带鱼、土豆盒还不能吃,只能大年三十那天吃。所以,小时候就眼巴巴的站在那里瞅着,等着煎完,娘把剩下的面粉糊和馅料掺在一起摊个饼,吃这个就很解馋、很满足了。想家了。

还记得,那些大年三十那天的忙碌吗?

记得。过年必备。年三十那天上午最忙碌,男人们要摆供桌、贴春联、在上坟的纸上打上铜钱。女人们要准备很多菜。小孩们把香炉擦干净,把插香的陈年沙子换成新的,在房檐下插竹子,贴各种小福字。在这些准备妥当后,男人们带着一群孩子去上坟(小编堂哥小时候还把上坟时没响的炮仗握在手里,结果……炸了,呃,多么痛的领悟),女人们在炉子旁边铺好面板,边看电视边包饺子。饺子馅一般是猪肉白菜的,猪肉自己剁啊剁,白菜擦完、腌完后,狠狠的用手攥成一个球,把多余的水分挤干。饺子皮纯手工制造。小编打小被训练出来的擀皮技术炉火纯青,擀出来的皮圆圆的。除夕夜,十二点起来过年的时候吃的饺子是特别的,因为饺子里会放枣或者钱,被谁吃到了意味着来年甜蜜幸福赚大钱。饺子被整齐的码在盖垫上(小编那里叫“盖垫”,不晓得普通话是啥)就等十二点水开下锅啦!想家了。

还记得,十二点的光景?

记得。小时候还没有电话,到了十二点,大爷就把每个兄弟的大门敲过去,喊起来。现在,一通电话,铃声响了,代表要过年了。起床穿好新衣服,下饺子,几兄弟差不多同一时间放鞭炮迎新年。起来后话不能多说,就做事就好。饺子要是在锅里开口了,要说“挣了”。小时候半夜吃完年夜饭,小孩子们就开始串门拜年,才不管天有没有亮。那时候真的是热闹。想家了。

还记得,那些串过的门子?

记得。大点了,人懒了,天亮才开始慢悠悠串门。早晨一般没吃早饭,先去大爷、叔家磕头拜年。“大爷,大娘过年过滴好”“好,你也过滴好”“好”“来,进来上炕坐坐,嗑瓜子,吃块糖,喝点水”坐了一会,“大爷,大娘,我先走了啊”“再耍会儿”“不了,几个叔家还没去”“那好,再来耍啊”“好”。简单的话语,在冷冷的冬天透着暖暖的情意。

家乡的年味,用语言表达永远显得笨拙。小编要撤啦,需要了解更多,可以在后台留言哦。

觉得不错,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