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南10公里处,有这么一处风景怡人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它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全部建成后总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它有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它还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元、明、清三朝皇家苑囿,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她就是咱们大兴的一颗生态和文化明珠——南海子公园。
南海子公园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碧水环绕、绿荫环抱、芳草萋萋的优美景观,它还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皇家苑囿文化,生动地展现了皇家苑囿的魅力。
南囿秋风是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里,一块高约8m的巨石矗立在纪念园湿地景观湖畔,正面是乾隆手书的“南囿秋风”四个大字,与周围的波涛般起伏的芦苇形成一刚一柔的鲜明对比,既是点景之石,也是点睛之笔。
据说,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一次伴驾明英宗游历南海子时,眼见这里迷人的秋景有感而发,作诗一首《南囿秋风》:
别苑归城辇路开,
天风昨夜起宫槐。
秋随万马嘶空至,
晓送千骑拂地来。
落雁远惊云外浦,
飞鹰欲下水边台。
宸游睿藻年年事,
况有长扬事从才。
明英宗非常欣赏这首诗,于是,钦点“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
“南囿秋风”,顾名思义,即是指南海子皇家苑囿秋天时节的美丽景致。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南海子皇家苑囿是多么绚丽多彩:每到深秋,南海子金风瑟瑟,落叶萧萧,碧空如洗,草木摇落。麋鹿临池赏角,凫雁莲间戏水。置身在这野趣横生的世界里,谁不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呢?
麋鹿苑
说起麋鹿,就是大家俗称的“四不象”,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特产动物。这种动物角如鹿,脸如马,蹄如牛,尾如驴。《诗经,大雅》中有:“王在灵囿,麋鹿攸伏”的句子,可见早在春秋时期,麋鹿就出现在皇家园林之中。麋鹿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地位很重要,鹿体形虽然庞大,但是性情温顺,《史记》中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因此,历代王朝将麋鹿圈养在皇家园林之中,天子有鹿,以作为无上皇权的象征。
南囿养麋鹿始于明代,清代定鼎中原后顺理成章接管了这象征皇权的鹿圈。曾是嘉庆年间的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的梁章钜,也曾多次伴驾来南海子。其中一首《赴团河途中作》写道:
我欲闲从麋鹿游,
应官忽得趣清幽。
野花绣地平如掌,
远树参天爽人眸。
职业戎兵宜校猎,
襟期疏朗况逢秋。
圣朝汤网殊宽大,
寄语虞人莫剔搜。
进入麋鹿苑,走在林间的鹅卵石小径上,路边经常会跳出一两只小鹿,孔雀和大雁则在草地中闲庭信步,水中的黑天鹅和绿头鸭在波光中徜徉,使人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南海子公园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有郊野风情,还有浓厚的历史传承,闲暇之余,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南海子,欣赏美景,品味文化,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撰稿:张铨
编辑:张晶晶
图文设计:姚尧、张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