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一年时间,完成跨行业的博士论文,你会不会跳起来说「这怎么可能」?
可是有人做到了,他只用一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从一名公务员成为了大学教授。
不仅如此,他37岁才入行,却一生写了58本高质量的社会学专著和上百篇论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就是上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先生,他的成就得益于他自创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和积累的9万多张卡片笔记。
那么他的卡片盒笔记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
德国学者申克•阿伦斯将学习卢曼笔记盒的成果汇集成了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以下简称《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卢曼卡片盒笔记法,进行从阅读、思考到写作的全新流程,从而提升我们的思维,让学到的知识活起来,产生巨大的知识复利,积累宝贵的知识资产。
我们普通人想用卡片笔记法,提高写作能力和知识积累,可以从下面3个步骤做起。
一、 用卡片笔记法阅读,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认知是我们平时感觉到、想到、思考到的内容,而「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即对自己当前认知的监控。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也有不同,但根本性的差距在于元认知。元认知能力是推动一个人快速成长、弯道超车的加速度。
那么用卡片笔记法读书,和元认知能力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卢曼笔记的特点说起。
卢曼的卡片笔记不同于传统笔记的摘抄、划重点,他强调要用自己的语言转述阐释读到的内容,而且受卡片篇幅限制,所写下的东西都是经过充分思考、精简凝练后的要点。
这样一来,做笔记的环节就能有效弥补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出现的元认知错误,也就是把读到了当做学会了,把记住了当作理解了的错觉。
设法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一件事情,是理解所学内容的最好方法。这就像费曼学习法,只有能用简单精炼的语言讲出来,让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也能轻松听懂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理解学会了的东西。
如果写笔记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要记的知识理解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透彻,就不得不重新进行理解和思考,这种不断的刻意练习就提高了我们学习的质量和思考的深度。
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认知结果都已经客观地呈现在笔记上。在回顾笔记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全面的再次认知。
二、 用卡片笔记法思考,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像大树一样自下而上地生长。
卢曼为什么那么高产?因为他的笔记与笔记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连接。这就意味着随着卡片笔记的积累越来越多,其价值也会产生指数级的增长,产生巨大的知识复利。
那么他的笔记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卢曼笔记盒中的闪念笔记我们大家都做过,读书看到金句时的画线,在旁边空白处写下来的想法,在笔记中摘抄的重点等,都是闪念笔记。
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笔记也就仅此而已,事后很少再去翻开,久而久之,这些笔记就变成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申克•阿伦斯所说的信息坟场。
可卢曼不同,他会在一两天内将闪念笔记进行重新回顾思考,不值得永久保存的,或卡片盒内已有相似内容的,果断扔掉,有长久保存价值的,转化成永久笔记保存到卡片盒中。
转化成永久笔记时,同样不是简单誊写,而是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要点和原有笔记之间的联系,使卡片盒中的每一条笔记都要嵌入到原来的知识网格中。
所以卢曼的卡片笔记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一个自下而上、可以自行生长的网状结构。
换句话说,卢曼笔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录,而在于通过持续地思考,让思想不断链接和交融,产生洞见。
记笔记,只是为了把想法全部放入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好腾出大脑专注于思考。
而卢曼的卡片笔记之所以能构成和大脑一样的网状结构,是由它的两个主要特点决定的。
一是原子化。每张卡片只写一个知识索引,这种原子化的单位为轻松融合提供了可能。
所以即使现在的笔记软件没有字数限制,《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申克·阿伦斯也建议大家每条笔记只写一个知识点。
二是标准化。整齐划一的笔记就跟乐高元件一样,因为规格标准,很容易拼装成无数种形状。
三、用卡片笔记法写作,完成一篇文章变得水到渠成一样轻松自然。
卢曼一生用他的卡片盒笔记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其中有很多社会学的经典巨著。而且,他写作的过程非常轻松,丝毫没有动用意志力逼自己苦撑。
那卡片笔记写作法高效轻松的秘诀在哪里呢?答案是不一样的写作流程。
我们写作都是打开空白文档,从第一个字敲到最后一个字,过程中各种痛苦煎熬,绞尽脑汁……相信写过文章的人都懂。
可实际上非虚构性的写作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思考结构、组织语句、编辑修改等不同环节。
如果一次性同时关注这些事情,那我们的大脑自然会苦不堪言,只想尽快逃离。
卡片笔记写作法将写作这个大目标分成不同的流程,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用不同的关注度来完成。
比如在写笔记阶段,根本无需考虑主题结构,只需思考当前知识和原有笔记之间的联系,形成尽可能多的链接,写下来就可以了。
当积累了足够多的笔记,关于某一个主题,我们自然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素材可用,那这时候的任务就是思考这些笔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素材进行取舍。
接下来,将素材组织起来,串成完整的文章,虽然这个过程仍然要不断思考,审视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严谨,论据是否充分,要寻找最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比起从空白文档开始,显然容易多了。
最后的修改环节,专注于修改语病错字,写作工作基本胜利在望了。
当然,我们按传统方法从第一个字写起,也不是从零开始,也在动用头脑中原有的积累,但卡片笔记写作法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明显优势。
- 一是笔记就摆在眼前,所有的观点想法清晰可见的 ,不像在大脑中那样模糊缥缈,难以追踪。
- 二是素材全记在笔记里,大脑只用来专心思考。
而且随着不断积累,网状连接突飞猛进,可写的素材越来越多,完成一篇文章也就越来越轻松。
如果你的工作和写作有关,建议你好好读一读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它能帮助你改变自上而下的写作流程,不再承受面对眼睛盯着空白文档,心里想着截止日期,急得抓耳挠腮,就是写不下去的煎熬。
即使你的工作不和写作直接相关,可如果你想做好知识管理,让自己学到的知识产生复利,拥有一份扎扎实实的资产,这本书同样值得一读,正如《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申克·阿伦斯所说的:
即使你决定永远不会去写文稿,做事时把写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也会提高你在阅读、思考和其他方面的技能。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本书中记笔记的方法同样适用,通过刻意练习,不仅能在记笔记的同时促进理解和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这样记下来的笔记,不会在考完试后就变成毫无用处的垃圾,相反会成为一生受用的知识资产积累。
数字化时代,每天学习、记笔记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各种笔记软件也可层出不穷,可是,正如《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申克·阿伦斯所说,如果笔记只是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存档,那就跟扔进垃圾桶也差不多。
卢曼先生说:不写,就无法思考。
我们记笔记,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激活思考,让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正确合理的决策,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能将每天所学的知识牢牢地嵌入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知识复利。
坚持写卡片笔记,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会改变我们的思维。
【更多精彩】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两个孩子的妈妈,亲子阅读践行者,喜欢读书,喜欢分享儿童教育知识,欢迎关注 @糖果妈妈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