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看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手机、平板等媒介,可以不受限制,站着、坐着,甚至躺着。那么现在请放下这些小屏幕,坐起来——沙发上、板凳上——试着宁定下来去看剧,你会发现是真的如坐针毡。

迷雾剧场的开篇剧集《八角亭迷雾》以5.7的分数收官,与去年的《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相去甚远。

大概原因是悬疑性不足,家庭伦理、家庭纠纷又过于冗长,收尾的精神性犯罪原因的强行结局,显得刻意,像是只为交代一个结局。

迷雾剧场在回归首篇反响不如意的情况下,紧接着推出了科幻悬疑类的《致命愿望》,由实力派冯绍峰、邵兵、杨蓉和范丞丞、文琪等年轻演员双双保底。

从目前的反响来看,毁誉参半,并没有达到观众对迷雾剧场的预期,想要重塑去年的巅峰恐怕很难,原因是观看时的割裂感太强。


请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我——这——样——写,你——们——肯——定——很奇怪。

如——果——你——们——真的——仔细——看了——这段——文字。

你们——一定——很——生气——没错——就是让你们——烦。

这是一段文字,可能效果并不会明显,假如有一个人占用了你宝贵5分钟——你后面还有要事——只为了和你说两句话。想必你会为此心里火燎的。

看剧时你坐在板凳上,认认真真盯着屏幕,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后续,剧中的人物,一句话结束后是长达10秒的ppt,另一个回应后是ppt展开了下一页,五分钟之后,俩人加起来的话,不够100字。

PPT

看ppt的幻灯片转换过后总要有制作者阐述说明的,总不能就是打开一幅图画,告诉讲台下面你们自行理解。

自行理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张图片总要是动态的,才好让观看者感受到变化。

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剧,就充斥着大量的ppt环节。

人物说完一句话,就是长达10秒的脸部特写或者人物特写,十秒钟人物的表情没有变化,10秒钟人物的背景没有一丝动态。

《致命愿望》中,情境切换到范丞丞和文琪这些年轻演员的时候这种镜头就特别明显。

剧中文琪去找范丞丞相识,俩人的谈话的过程,几句台词,反复充斥着大量的静态特写。

说过一句话之后,人物没有表情,背景没有变化。

文琪问:“你会骑马吗?”

镜头反复切换特写面部,长达数秒。

范丞丞回:“不会。”

干嘛呢?干嘛呢!(狂躁)看得人直捉急。

他们无论是说话还是对话,要比读文章时老师建议的逗号(,)句号(。)之后的停顿还要长。

演员没有面部变化,画面没动态的情况下,这样的特写画面的意义在哪里。无非就是一次剧中的简单交流,痛快说完不行吗?

总想用这种镜头表现出深意,体现出高逼格,不是人人都是王家卫,这些导演模仿了皮,却模仿不到骨。

再看冯绍峰、绍兵、杨蓉他们几人的对手戏,情节明快,语言流畅。

即使有短暂的停顿,也会有演员们表现出的耐人寻味的表情变化衔接。

如果说前者的那种画面是为了营造的悬疑感,那怎么看那种画面都是放在冯绍峰和杨蓉的对手戏才能勉强称作合适。


(这俩人可是幕后大佬和调查者的对手戏。)

如果说年轻演员的演技还不够精湛,那为什么导演又要这样放大他们的弊端。

况且本身那冗长的剧情就很薄弱,真要做什么表情,可能还会变得突兀。

总之剧情推进到范丞丞这一条线索的时候,1.5倍真的不影响观看,甚至效果还比较好。

现在的国产剧好多都是这样一个套路,演员语速慢,一句话结束长时间停顿变成ppt。

尤其在悬疑类型和古装斗智类型的剧最为常见。

那为什么拿《致命愿望》说事呢,因为你才12集啊,应该是很精练的,怎么会这么拖拉呢。

以前的剧20集涵盖的内容,按照他们现在的拍摄方法,估计能达到50集,还是两部。

悬疑剧不是氛围悬疑,而是剧情悬疑,线索悬疑,总是把演员搞得装神弄鬼的样子,可实质上啥也没交代出来。

这个毛病在《八角亭迷雾》中更明显,那么多的实力演员都翻车了。该反思的难道不是编剧和导演吗?

割裂感:画面切换到范丞丞、文琪等人时1.5倍甚至2倍,到冯绍峰等人时,再回到正常速度。这剧的节奏才一致。